“微改精提”之下,“最美桥西”上新!

发布时间:2022-10-11 10:27: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朱楚楚、林祥玉 | 责任编辑:赵茜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杭州拱墅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出人意料地收获了超高人气: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攻略笔记多达数百篇,成为继西湖、西溪后,杭州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在众多的游客攻略中,“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不少游客更将街区列为了杭城的拍照打卡胜地。

而这样的“出圈”的背后,是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着眼于细处的“全域美丽微整形”行动——

位于京杭大运河拱宸桥畔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享誉全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早在清同治年间即是繁盛的水陆码头,至今这里仍保存着众多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河岸上仍有316户原住民过着枕河而居的生活,是运河民居市井文化的“活化石”。

2010年,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建成对外开放。由于街区内的民居多为木结构仿古建筑,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陆续出现了墙面风裂、功能缺失等情况,为了完整保留桥西一带的江南建筑特色,让桥西人文风貌得以留存,近年来,街区秉承“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展开了“全域美丽微整形”,着手对整个街区进行持续不断、优化不绝的更新与提升,并于今夏正式完成。

“巷弄有着江南水墨丹青式的独特魅力,又有众多充满现代文艺氛围的小店,处处是景。”这是小红书一位博主在笔记中,对“更新版”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动情描述,也是对桥西“微改造、精提升”的直观感受。

“为完整保留桥西特色,街区保持了‘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凸现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显现人文自然的融合性’这样的的保护原则。”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街口建筑,在墙面保护性修复基础上,我们最着意的就是风貌的整体协调性。这都是表现在细节上的,比如我们用优质柳桉木做旧,对原有破损、突兀立面进行了更新装饰。针对河埠里弄两侧墙面管线杂乱外露、空调外机放置凌乱这类情况,则是利用披檐、绿化、墙槽等方式进行合理归置,做旧如旧的同时又焕然一新。”

(“微改精提”后的街区风貌一览)

此外,不少游人也感叹,现在沿着街区一路往里走,除了白墙黑瓦的古朴建筑外,沿途的绿化造景也格外抢眼——在植被保护、不动乔木的前提下,街区通过对杂乱绿化带的梳理重塑和人行通道拓宽,在步行线上点缀绿岛小景,营造出街区清新、精致的“点翠”氛围,让街区的建筑、文化印迹与自然点缀更加相得益彰。

“这种‘点翠’风格,打破了街区两侧点状空间固有的物理隔阂,赋予了游客、居民、商户更多的活动游逛空间,让来到桥西的大家在访古寻愉的同时,实现了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共赏。”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融入“白墙黑瓦”的桥西“点翠”)

赏美景更要品文化。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曾表示,人们对旅游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阶段,而是开始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

在桥西,这一份人文气息也格外厚重: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等国字号博物馆聚集于此外,这里更有手工艺活态馆、吴理人民俗馆等非遗特色场馆坐落,独具桥西特色。

“提升中,我们也对多个场馆进行了‘微改精提’,一则养护了场馆本体,二则也为大家提供了更加舒适的游览体验,让大家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桥西的独特文化魅力。”

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以桥西三馆中的“大运河紫檀博物馆”及“紫檀匠心广场”为例,走进这里,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大批古色古香的中国古典家具展陈,博物馆通过利用实物、标本、文献、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向游客们介绍着保护研究和传承创新中的木作文化。

(改造后的大运河紫檀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长假期间,备受亲子家庭欢迎的手工艺活态馆。走进展馆,仿佛一脚踏进了上个世纪的工业厂房——作为全国少有的集工艺表演、体验、教学、销售为一体的“非遗文化”开放式展馆,手工艺活态馆由老厂房改造而来,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国年间建筑风格,一梁一木,一窗一门之间都留存着杭州人的杭一棉迹忆。通过半年的闭关维护整修和改造提升,这间历经百年岁月更迭的老厂房有了更好的养护和风貌留存。

(老杭州的“工业记忆”:上个世纪的杭一棉)

(如今的手工艺活态馆:游客在体验工艺制作)

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微改造、精提升”带给街区的,不单只是建筑外观细节的提升,更是街区整体氛围、游客综合体验乃至桥西人民集体幸福感的再一次提升,“下一步,我们还将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发力,持续打造‘最美桥西’。”(图文:杭州拱墅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朱楚楚、林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