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蛎”发展,生态蔚蓝——南黄派出所推进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警务建设

发布时间:2022-11-04 16:46:5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南黄派出所 | 责任编辑:郭顶

今年以来,南黄派出所以守护青山绿水为目的,建立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生态警务工作站,着力打造牡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生态修复+”新模式,积极改善岸线生态环境,将生态与发展相互融合,注重多种业态,全力打造“全域布局、多点集聚”的牡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微信图片_202211041541561_副本.jpg

一、“生态整治+牡蛎产业”发展,养殖示范区走生态养殖新路。一是织密“生态警务”发展体系。牡蛎产业示范区生态警务工作站以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牡蛎养殖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坚持规范管理与生态整治相结合,对示范区养殖企业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运营”的方式进行集中规范管理,同步对海岸线“伤疤”“死角”和历史遗留问题,依托生态工程项目进行保护修复,联合乳山海岸带整治着力解决海岸带养殖“挤脏乱”问题,聚力打造牡蛎全产业链条。二是拧紧“生态警长”责任链条。把守护生态底色作为海岸带整治修复的重要抓手,成立生态警务工作专班,将湾长制、港长制与“生态警长”有机融合,建立定期巡查、工作督察、情报共享、信息报送等制度。发挥生态警长和生态民警在保护岸线生态环境、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犯罪中的“信息员”“治安员”“服务员”职能作用,搜集涉海情报,开展治安巡逻,消除治安隐患,救助群众。三是提升“多元治理”工作质效。依托“生态联动、生态联控、生态联防”机制,加强沿海、滩涂、园区视频监控建设,会同驻地镇政府、海洋发展、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多次开展集中执法巡查活动,围绕海洋生物保护、地市交界、滩涂环境治理等重点区域实行24小时监督,不断提升生态防控能力水平。持续推动生态警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实施“警格+网格”融合模式,吸纳示范区保安、企业党员、渔船民中的治安积极分子参与到生态巡逻和海岸带保护中,开展海滩垃圾清理活动,保护了示范区的生态环境。

微信图片_20221104154157_副本.jpg

二、“岸线整治+农村品质”提升,沿海村队以生态修复谋转型。一是突破传统警务方式,增强战斗力。成立牡蛎发展示范区生态警务研判中心,成立“生态警务”大数据研判小组,将示范区5名信息员纳入研判中心,深化生态警务研判中心生态保护专题探索,提升精准预防和研判打击能力,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和法制宣传,发动群众参与示范区生态环境治理,及时掌握牡蛎养殖示范区内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二是优化生态保护模式,集成外脑力。在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的过程中,全面实现涉海产业链延伸,协调引进环保科技企业,把牡蛎壳、浒苔等海洋垃圾变废为宝,生产有机肥、海洋蛋白肽等产品。期间,与乳山国润中恒能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建立生态环境共治协议,实现了浒苔资源化利用,构建起生态无害化处置体系。三是警企联动系统谋划,提升组织力。针对示范区企业不同特点,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将渔船进出港备案、流动人员登记等部分行政业务向示范区延伸,积极走访示范区企业和沿海“小远散”养殖户,广泛征求养殖人员对生态警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跟踪了解养殖经营状况、安全保障、所遇难题,深入排查安全隐患,提升警企共同发展。助力示范区养殖企业发展牡蛎电商业务,目前示范区从事牡蛎电商销售人员达到200多人,电商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微信图片_202211041541572.jpg

三、“矛盾化解+污染预防”整治,示范区打造生态修复绿色工程。一是贯彻“蓝色海洋”发展战略。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等管控要求,定期开展联动协同对岸线进行探查,进一步优化海水养殖空间布局。与海洋发展、环保等部门研究制订海水养殖污染防控方案,推进海水养殖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与相关部门加强工厂化养殖尾水排放监测,定期对养殖水质进行监测,加大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监督监管力度,最大限度保护海洋资源。是守牢“舌尖安全”底线思维。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药品领域突出问题,强化线索经营深挖和穿透式研判,严打养殖行业违法违规用药、售药等行为,定期与市场监管部门召开联席会议,整合养殖产业食品链条数据资源,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坚持“有解思维”风险化解。依托生态警务研判中心,以研判重点事件、热点事件、效应事件为导向,对“显性”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化解,对“隐性”重点难点事件进行摸排调研,围绕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牡蛎养殖户安置等生态领域安全进行风险评估,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及时为养殖户解忧解困,实现生态警务与群众的“全融入”“零距离”。(图文:南黄派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