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绿盾”展威力“两山”实践有活力
发布时间:2022-11-08 11:13:5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朱非可 | 责任编辑:郭顶——江西靖安县深入推进“党建+林长制”工作纪实
今年盛夏时节,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江西省南昌市酷热难耐,距其60多公里外的靖安县则凉爽宜人,众多游客来此体验“不用空调的夏天”。比南昌市区低6-10℃,这一方面得益于靖安独特的区域小气候,另一方面与其极高的森林覆盖率有关。176.43万亩的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85%的绿金森林,不仅让靖安成为绿色王国、天然氧吧,也成就了这座小县城的无上清凉。
作为江西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县,多年来,为了守护好大自然的绿色馈赠,靖安一代代林业人给树当“保姆”,为树做“医生”,把保护生态环境的时代答卷写进了山林之间。时至今日,靖安县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构建起了完备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筑牢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各项制度屏障。从今年开始,靖安县林业局深入推进“党建+林长制”,全力打造“白云深处,红色绿盾”党建品牌,让党建引领林业工作开展,一面面“红色绿盾”扛起了守护百万亩森林的责任。
抓“林长制”促“林长治”
“白云深处、靖安人家”,驱车行车走宜春市靖安县境内,草木葱茏,白云飘荡,如诗如画。隐藏在赣西北的靖安,拥有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靖安潦河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江西鹤坪省级森林公园4处自然保护地;境内已查明的野生动物共有429种,野生植物2125种,占比超过全江西省野生动植物的50%,其卓越的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正是因为靖安独特厚重的生态底色,在该县政府部门中,林业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靖安县林业局下设有林业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堪比小政府,为守护绿水青山提供了坚实的行政保障。近年来,靖安全县确立了“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林长制“一把手”责任工程,建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总林长、乡镇党委书记任乡级林长、村党支部书记任村级林长的三级林长制度,充分发挥县级党委领导作用、乡镇党委统领作用、基层组织堡垒作用、党员先锋作用,推动生态保护和林业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各项难题的解决。
长期以来,作为林业保护与发展的牵头单位,靖安县林业局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时代背景,一步步探索构建起了具有靖安特色的三合、三化、三法“333工作体系”,将“林长制”工作不断推向纵深。通过不断整合影响林业发展的人、财、物等要素,提高行政效能,全力配合全县中心工作,以及努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三合”来下活林业工作“一盘棋”,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在推进“林长制”实现“林长治”的过程中,靖安县林业局出台了《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人以及奖惩机制,做到了制度化明责;厘清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在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中的职责,实现精细化担责;另外,充分利用“天眼”“天网”“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做到信息化履责,借助“三化”,靖安县织密了林长制“一张网”,各项工作推进科学有力。
时至今日,靖安县林长制已由“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工作做法和理念也在进一步升级。通过做“减法”来做到护绿,做“加法”来实现增绿,做“乘法”来完成用绿和活绿,以“加减乘法”来科学管绿,靖安县通过实施资源消耗做“减法”,生态保护做“加法”,两山转化做“乘法”“三法”,逐步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光明大道。
为百万亩森林武装“红色绿盾”
靖安是典型的人口小县,生态大县,人均拥有12.37亩林地资源,绝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与林业结缘,森林已成为他们生活和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
靖安县林业局的“森林医生”陈秋荣已经奋战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一线35载,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他放弃了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30多年来一直与森林病虫害做斗争,无数树木在他的精心医治下起死回生。“这么多年,我已走遍了靖安境内数百个山头,日常就是给林木‘会诊’,一旦发现树木异常或有病虫害就及时医治。”与陈秋荣一样,蓝孔雀生态庄园董事长刘冬梅的服务对象也是树,但她的身份却是“树保姆”。2014年,曾经的林场职工刘冬梅在原烟竹林场废弃的旧址上建起了生态休闲山庄,她不仅当起了董事长,同时也成为一名“树保姆”。“经常对我认领的古树进行巡护,以前我们靠砍树吃饭,现在要靠护树生财。把生态保护好了,客人才多,生意才能旺。”据悉,在靖安县,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有5000多株,它们不仅有专属的二维码“身份证”,还享受着1345名“树保姆”所提供的精心服务。
在靖安县,守林护林不仅是许多人的职业,也成为家族、家庭血脉相传的内容,代际传承,接力护绿的故事不断上演。靖安县林业局党委委员朱非可是典型的“林三代”,她的爷爷朱楚乔,父亲朱赳夫均是老林业人,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林业事业。2020年,朱非可的女儿聂博宇高考考取了林业“定向生”,她的心愿是毕业后成为“林四代”。
千家万户,党员干部,以及无数普通人对树木的贴心呵护,让靖安变得更加郁郁葱葱。除此之外,从2016年开始,靖安对天然林实施全面保护,全县共计受保护面积118.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57.5%,全省比例前列。靖安县林业局局长余红强介绍,为了保护好辖区内的绿金森林,靖安县林业局在红线划定、制度设计、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具体工作举措方面,都做了科学细致的规划和安排,“严格落实林长制,确保实现林长治。”
今年,为了进一步凝聚壮大守林护林,绿色发展的力量,靖安县林业局开始全力打造“白云深处,红色绿盾”党建品牌。“党是后盾,每一个单位和守林护林人都是‘红色绿盾’,肩负着守护山川草木,推动绿色发展的责任”,余红强表示,要让“党旗红”守护“青山绿”,以党的红色血脉滋养绿色大地、赋能绿色治理、协助绿色发展,以此确保靖安的青山更苍翠,草木更葱茏。
人与青山两不负的“林业样板”
境内水系九曲蜿蜒,香樟古群落遍布全境,极具特色的山水格局和深厚文化底蕴,让靖安成为“流金淌银”的生态圣地。在靖安县北港林场,青山耸立,大树参天,这里既是娃娃鱼自然保护区,也曾因发现国家一级保护树种伯乐树而远近闻名。据北港林场场长胡志康介绍,如今场内职工的主要工作是保护山林,“以前每年都要砍几十万立方,现在不会超过3万立方,而且绝大部分是毛竹,因为毛竹不砍掉的话,长得太密自己也会死掉。”除保护之外,如何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也是当下林场的重点工作。“今年县里安排了100万的百村兴百业专项资金,在我们林场内用来种植椴木菇、袋装菇,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时至今日,在靖安县林业局下辖的各个林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唱起了主角,茶叶、黄精、葛藤,以及各种养殖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近年来,我们种植了数千亩岗梅等森林药材,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扩量绿色、增量彩色、形成特色。”朱非可说。
推动两山转化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就是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随着林长制工作的深入推进,靖安县充分贯彻“以旅为先”理念,将大旅游、大健康产业作为“两山转化”的重要抓手,全面下活全域旅游与森林康养“一盘大棋”。目前,靖安全县共有森林旅游面积18万余亩,结合国家“5A”景区创建,打造出了观音岩景区、白水洞景区森林康养基地、蓝孔雀庄园等一批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精品,云水自然界、古楠、东白源等5个森林康养基地正在申报市级森林体验基地。在一大批旅游与康养项目的助推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正从理念走入现实。
从“砍树”变成“看树”、从“卖木材”到“卖景观”,从“做生意”改为“做生态”,靖安一系列“人不负青山”的做法和举措,最终换来了“青山不负人”的结果。森林资源被悉心呵护,森林综合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绿色经济崛起,多赢的局面正在形成。在此过程中,作为主管部门,靖安县林业局始终坚守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为靖安呵护一流生态“底色”,构建严管体系“特色”,提升价值转化“成色”,筑牢生态屏障,提升“两山”转化效益,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其经验做法值得借鉴。(朱非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