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加法做增收 用减法做支出——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中的“镇雄经验”

发布时间:2022-11-10 15:25: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任正丽、毛君胜 | 责任编辑:赵茜

扶上马,送一程。镇雄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出台《镇雄县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工作方案》《镇雄县促进农村群众减支增收“四个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用“加法”增加群众收入,用“减法”减少群众支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003_conew1.jpg

成建制劳务输出

用加法增加群众收入

用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强化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推动“民工经济”向“技工经济”转变;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建立劳务协作关系,组织化转移输出;成立首家零工市场,搭建零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双向互动平台,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建设就业帮扶车间,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开展“双百”(镇雄工匠、镇雄能人)评选,培育“镇雄五金工”、“镇雄水晶工”、“镇雄缝纫工”等劳务品牌,打造“镇雄建工”品牌,促进脱贫群众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013_conew1.jpg

“镇雄五金工”正在生产门窗

用产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围绕产业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体系、集体经济、乡村新业态发展、政策性金融帮扶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扶持竹子、生猪、魔芋、辣椒等产业,推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创建“云笋”“赤水香猪”等品牌体系,打造产文旅融合的示范村庄;深化政银合作,推出“富民贷”“云笋贷”等金融产品,发展线上线下经济;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促进脱贫群众生产经营性性收入持续增长。

002_conew1.jpg

采笋归来

用各类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摸清扶贫资产、自有房产、公共用房、国有资产及大型安置点配建商铺、农户“三块地”等的底数,多举措盘活促进脱贫群众财产性收入持续增收。

用社会保障增加转移性收入。落实低保、教育资助、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政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脱贫人口转移性收入持续增长。目前,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6.99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6.63万人、易迁劳动力33994人、“三类对象”劳动力24055人;农业产业投入从2020年的3.8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8.07亿元,占比从28.28%增加至50.03%,今年力争投入比例达55%;262个村的集体经济平均收入从2020年4.98万元增加至8.67万元,增加3.69万元。

008_conew1.jpg

猕猴桃喜获丰收

用减法减少群众支出

减少家庭的支出,变相就促进家庭的增收。为此,镇雄县围绕实施教育减支促增收行动、医疗减支促增收行动、科学理性建房减支促增收行动和移风易俗减支促增收行动4个方面展开。

实施教育减支促增收行动。对“三类对象”、孤残等7类家庭采取困难生活、“雨露”计划等落实资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不外流,减轻因子女外出读书而产生额外家庭负担;各学校食堂、安保、绿化等后勤人员,优先向脱贫户及“三类对象”群众提供岗位。

009_conew1.jpg

小米辣辣椒丰收

实施医疗减支促增收行动。落实特殊人群参保分类资助政策,确保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应保尽保;推进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传染病医院建设,打造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2个国家级重点专科和5个省级重点专科,提升诊疗水平;抓住“沪滇合作”和上级医院对口帮扶镇雄的机遇,派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强化医技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科学理性建房减支促增收行动。严格宅基地审批,引导农村建房不占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避开地质灾害隐患区确保选址安全;注重风貌管控,下发《镇雄乡村宜居农房风貌引导指导图集》指导群众建房;严控建房面积,严防因盲目攀比建大房子负债出现返贫致贫风险。

012_conew1.jpg

扶贫就业车间

实施移风易俗减支促增收行动。用村规民约约束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除婚事丧事外一律不办宴请;婚事新办婚宴简约,不租用豪车,宴请桌数在20桌以内,每桌不超10人菜品不超9种;丧事简办,3天内办理完毕,人数平时每天不超30人、出殡当天不超60人;专项整治活人墓、大墓、豪华墓,查处乱占耕地林地筑坟立碑、乱砍滥伐制售大棺木现象,整治薄养老人、放任辍学等行为,解决天价彩礼“娶不起”、奢华丧葬“死不起”、高额礼金“还不起”等问题,减轻家庭开支不起的沉重负担。目前,为全县脱贫人口及“三类对象”购买防贫保险,2021年赔付434万元帮助889户4604人渡过难关;县级每年筹资2000万元成立防致贫返贫救助基金;全县城乡低保、特供、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三类民政保障对象”,覆盖脱贫户109104人、“三类对象”26703人。(图文供稿:任正丽、毛君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