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乡村治理 “困博”变“兴博”

发布时间:2022-11-17 09:01:4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辉 | 责任编辑:刘生

兴博安置点属于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地处镇政府北边彭家村域内,距村委会8公里,距镇政府14公里,海拔1810米,林地面积2300亩,耕地面积297.3亩。有安置农户57户172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4户,分散特困供养人员2户,一般户1户。由党支部1个,党员8名。主要产业是松脂、核桃、烤烟、蚕桑、茶叶、中药材和养殖业。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近年来,小河边党支部坚持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产业发展为抓手,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突出的社会治理成效极大提振了全组群众决胜全面小康、共绘乡村振兴的信念和决心。

夯基垒台,围绕组织建设破藩篱

安置点建成搬迁入住后,小河边党支部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指导下,紧紧围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五个基本”要求于2019年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是组建基本队伍。按照基层党组织设置要求,安置点规范设置党支部1个。二是坚强基本队伍。小河边党支部将学历层次高、带富能力强、年龄较轻的党员吸纳进支委班子,共设置委员3名,其中书记1名。三是加强阵地建设。严格按照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求,建成党员活动室1间,同时,完善了活动室内的办公用品配备。四是规范开展基本活动。小河边党支部坚持每月召开1次支部委员会和举行1次支部主题党日,每个季度召开1次党员大会,每年邀请镇党委班子成员和村党总支书记到支部讲党课2次,年底严肃开展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五是严格落实基本制度。小河边党支部将“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等基本制度在党员活动室内完成上墙,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精准发力,制度保障到位树新风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特别是作为集中安置点,群众聚集程度较高,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但是如果没有好的乡风民风,就会陷入物质需求富足而精神文化贫困的尴尬境地。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小河边党支部积极作为,认真谋划,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之上结合安置点实际,牵头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的制度保障措施,最大程度保障了安置点群众“美丽宜居”的生产生活需要。一是牵头制定了兴博安置点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度。建立“支部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三到”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支委班子、村民小组长、党员中心户分别担任“三到”网格长,普通党员下沉到最小的网格片区,利用党员积分制激发党员参与积极性,实行有职党员定岗,无职党员设岗,做到情况掌握在网格、问题解决在网格、工作推进在网格、矛盾化解在网格。二是牵头制定了兴博安置点组规民约。小河边党支部结合安置点实际,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日常生产生活中可能涉及的行为习惯,形成了初步的安置点组规民约,并牵头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户主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实施,同时,规定由党员带头遵守和执行,通过实施组规民约,一方面是群众的娱乐文化发生了重大改变,广场舞健身和打陀螺成为了群众最受欢迎的文化活动方式,过去酗酒和打牌等低俗的娱乐活动基本销声匿迹;另一方面是群众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过去大家比吃比穿,现在群众比的是产业、学历、健康等。三是牵头制定了兴博安置点人居环境保洁制度。结合乡村振兴“美丽宜居”总体要求,小河边党支部针对公共区域和家庭户分别制定了每周六集中清扫公共区域和家庭住户门前三包人居环境保洁制度,同时,结合人居环境“红黑榜”工作每个季度开展卫生评比,并对“红榜”家庭用流动红旗的方式进行表彰,对“黑榜”家庭用公开公示的方式在组内进行通报批评。通过上述各项制度的实施,兴博安置点的人居环境和乡风民风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新居增添了一道更加靓丽的风景线。

支部引领,谋篇布局产业促增收

“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兴博安置点过去主要以传统的松脂、养殖业和烤烟种植为主,搬迁到安置点后,为了实现“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小河边党支部结合群众需求和安置点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谋划安置点产业发展思路,在发挥好党支部谋篇布局的同时注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思路定了,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把党支部的发展思路宣传给群众的时候,就是群众对支部牟定的思路不支持、不理解的现象较为突出。面对这样的局面,小河边党支部支委班子成员及时召开会议,研究破解难题,经过支委班子研究,决定由支委班子成员和有条件的党员率先进行尝试来打消群众心中的顾虑。说做就做,小河边党支部书记朱得相率先垂范发展重楼种植30亩,委员周廷娟发展养牛12头,委员杞贵荣发展蚕桑10亩。在党支部和支委班子的带动示范下,群众也从中看到了发展产业带来的效益,逐步打消了群众心中的顾虑,提振了发展产业的信心。截至目前,兴博安置点共有蚕桑种植农户13户79亩,重楼和滇黄精等中药材种植11户70亩,肉牛养殖20户32头,烤烟种植3户93亩,外出务工22人。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动下,兴博安置点的产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人均纯收入达14000余元。(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大朝山东镇党委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