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龙江:资本“共舞”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2-11-17 09:22:21 | 来源:国际商报 | 作者:商犇 | 责任编辑:赵茜从“神州北极”漠河到“华夏东极”抚远,龙江儿女正以奋发有为、苦干实干的作风谋振兴、促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坚决守好祖国北大门,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着力推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产业振兴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筑中国向北开放新高地。
先后落子龙江的外来资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既是引领创新的活水新风,是带动有效投资增长的关键途径,也是推动高水平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多年来,黑龙江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吸引外商不断加码投资龙江,坚定拥抱龙江市场,对全省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财税增收和劳动就业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资“虹吸效应”
空中客车投资3.7亿美元设立哈尔滨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向空客集团成员和供应商飞机系列零部件;新加坡丰益集团从2006年在黑龙江投资第一家粮油公司,迄今发展到8家生产型企业;英糖公司在黑龙江发起设立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地区总部;韩国最大银行—韩国国民银行于2008年设立哈尔滨分行。继韩国国民银行之后,韩亚银行、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法兴银行、摩根大通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也纷纷建立分支机构,成为黑龙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自1984年香港晨曦贸易与哈尔滨国际饭店合作,设立黑龙江第一家合资企业国晨食品有限公司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发展成长,成为拉动该省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有来自103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黑龙江投资,累计设立外资企业9926家。
外来资本在黑土地扎堆聚集,形成罕见的“虹吸效应”,尤以近十年最为壮观。特别是在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黑龙江依然保持韧性与活力,市场规模不断扩张,新投资机会层出不穷,外资投资龙江的回报预期明朗,龙江市场对外资保持较强吸引力。
2020年8月,疫情肆虐全球,中韩国际创新创业中心及哈尔滨宾西中韩创新产业合作中心却“迎风而立”。这是一个用于链接中韩两国科创企业,助力企业孵化、加速、交流、合作的平台。
“我们通过搭建以中韩双向合作为主的国际创新创业平台,帮助两国科创企业加速‘引进来’和‘走出去’,完善‘孵化-加速-产业输出’体系,尤其对于韩国的创业企业,我们有完整的筛选、孵化流程,并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使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加速落地黑龙江。”该中心总经理金学锋说。
金学锋认为,韩国是世界创新力排名前十的国家之一,2020年GDP全球排第10位,韩国高新技术初创企业有很强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韩国创新生态圈三年以内的初创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引进这类企业符合黑龙江发展实际,加以培育孵化后,未来更有可能成为黑龙江省本土的高新技术独角兽企业。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该中心举行了各类线上项目,组织日常路演及对接会100余次,引进人工智能、科技金融、智能制造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韩资企业8家。一次次成功的项目筛选、一个个优质创业项目的引进培育孵化,无不彰显着中韩两国科创企业未来的无限可能。
较早落户哈尔滨的世界500强高端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凯斯纽荷兰的20多亿投入和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为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增色不少。
凯斯纽荷兰在哈南工业新城制造基地生产出全系列农机产品,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配套的割台、打捆机和牧草机械等。产品覆盖玉米、小麦、大豆和牧草生产的全过程,其中轴流滚筒联合收割机技术水平处于国内行业第一,在国产高端玉米籽粒联合收割机市场占有率第一;轮式拖拉机全部配置全动力换挡或CVT无级变速,技术档次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居于行业领先位置。
去年,凯斯纽荷兰总部决定对哈尔滨公司增资9000万美元。新项目将着手增加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及大马力拖拉机关键部件的制造,并逐步扩大对国外重要部件出口,加大对高端智能、环保农业机械的研发力度,更好地服务于东北地区和全国农业生产。今年9月,凯斯纽荷兰工业(哈尔滨)机械有限公司第5000台拖拉机顺利下线,标志着该公司与黑龙江的合作迈向新起点。
高端制造业的引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黑龙江装备制造业水平,有效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助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增添新动力。
去年,黑龙江新签约千万元及以上项目1393个,同比增长29%,实际利用内资2011.7亿元,同比增长64.7%;利用外资6.03亿美元,增长10.8%,高于全年目标5.8个百分点。今年1-9月,实际利用内资2173.5亿元,同比增长48.6%。
实际利用内外资均超全年任务目标,黑龙江向外界释放出招商引资强烈信号。
“按图索骥”招商
招商引资是振兴发展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黑龙江上下着力夯实招商基础,创新招商方式,健全招商机制,推动了招商引资的快速发展,全省利用外来投资质效不断提升。
黑龙江省商务厅和省工信厅共同编制了全省产业最全的招商地图:经济布局、重点产业、招商园区、投资机会、考察路线清晰展现。轻点鼠标,投资者可以全面了解黑龙江省的经济布局、发展规划和重点招商产业。招商地图通过产业链的形式,精准地将15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投资机会推介给企业家,成为企业家投资龙江的第一站。
同时,成立9个省级招商工作专班,各地参照省级模式均建立专班,抓招商的组织领导工作在全省全面铺开,招商基础不断夯实。全省及各地编制“一图一谱一指引”,即产业招商地图、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投资指引,推出招商机会清单,为投资者提供便捷的招商信息服务;编印15个国别及地区《投资潜力分析报告》《黑龙江省投资发展潜力报告》《黑龙江省投资机会清单》,促进推介。
伴随而来的是考核调度机制持续完善。周简报、月排名、季通报……绩效考评专班建立全省招商引资台账制度,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推进;出台《黑龙江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内外资考核管理办法》,实施“亮牌(红、黄)+摘牌”动态管理;制定《黑龙江省招商引资目标责任考核激励办法》,调动各级招商的积极性,促进各地比学赶超。
难能可贵的是,黑龙江省商务厅建立全国首个招商大数据平台,利用这个平台,投资者可以全面直观了解到黑龙江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投资方向和产业支持政策,一目了然。同时与世界知名咨询机构德勤合作,围绕玉米、石墨、中医药、禽加工等优势产业,制定招商规划、项目策划,实现闭环式招商新模式。与亚布力论坛、普华永道、深圳企业家联合会、上海浙江商会等开展合作,在深圳建设黑龙江大湾区协同服务中心,使招商阵地前移,驻地招商开启。
优化营商共赢
吊机轰鸣,货起箱落,一列列中欧班列在绥芬河口岸往来穿梭。绥芬河有“百年口岸”之称,良好的区位优势和高效的通关服务,吸引了大量企业集聚发展。
“如今,足不出户就能线上办理海关业务,遇到问题有指导,还会跟进解决。这让我们心里踏实多了。”绥芬河华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报关员表示,疫情期间,该站推行“非接触”查验模式,通过“监控检查厢体、镜头采集资料、远程传输对比、备案资料后台复核、证件分区录入”等措施,不仅大幅缩短列车查验时间,还降低人员染疫风险。
去年,该站共服务保障中欧班列通关549列次,同比增长152%。哈尔滨海关所属绥芬河海关全力服务保障多条中欧班列线路高效畅通,让亚欧大陆间的“钢铁驼队”在绥芬河口岸不断壮大。
营商环境改善、体制机制创新、高水平开放发展的叠加优势,迅速带动产业聚集发展、提档升级。
哈尔滨片区先后靶向出台的“黄金30条”“助企上市10条”等系列政策,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冰雪旅游等产业,加快完善开放型产业体系,一批开放型功能平台项目先后落户。片区批复以来,已引进产业项目310个,协议引资额4714亿元。
营商环境优化和多重政策叠加优势正加速“最北自贸试验区”的创新高地释放“虹吸效应”。截至去年年底,黑龙江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13845家,比挂牌前增长81.1%,新签约项目162个,同比增长305%。
2020年,因疫情的原因,正在感受大美龙江冰雪世界的港商——华源农业(大连)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章祝被隔离在黑龙江克山县。吴章祝了解到克山被誉为“中国高蛋白大豆之乡”,还得知东北农业大学在无豆腥味大豆培育和功能新大豆开发有很多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还存在一些困难。十几年的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经验,让他清晰地认识到,有机、绿色是黑龙江农产品的一张“名片”。
同年8月,“华源大豆产业园”在克山县经济开发区成立,园区内包括华源农业(黑龙江)有限公司、华源有机食品(黑龙江)有限公司、味来食品(黑龙江)有限公司三个企业。作为大豆创新科技型企业,华源集团瞄准功能性大豆全产业链,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是三年上市,五年产值实现20亿元,叫响克山中国素食之乡美誉。
中国飞鹤有限公司董事长冷友斌对黑龙江营商环境和资源优势赞不绝口。他说,黑龙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民营经济越发活力无限。加之拥有丰厚自然资源、科教资源及农业、重工业等产业基础,正成为祖国北疆创业兴业的新热土。(商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