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构建智治工地 助推海塘安澜工程建设管理提档升级
发布时间:2022-11-23 15:33: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包潇玮 | 责任编辑:赵茜按照《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和嘉兴市政府构建“数智”嘉兴的工作要求,嘉兴市水利局结合水利建设管理实际,积极谋划“智慧工地”应用,建设“智治”工地。该应用作为全省第一批水利数字化改革试点项目,自2022年3月应用上线运行,已在海宁市百里钱塘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盐仓段)成功试点并推广使用,完成上线11个业务模块,注册工程参建单位9家、用户158名、电子表单329类、项目划分5951项、工程现场管理及劳务人员信息654人、业务流程流转1827条。应用依托数字化重塑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建设管理水平。
重塑业务机制 推动协同运作管理
以提升工程管理效率为目标,梳理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难点和痛点,逐一应用解决,提升协同合作能力。
一是精准拆解任务。根据工程建设管理单位用户需求,运用数字化改革V字模型,逐级拆解任务,推动数据归集、流程再造、机制重塑,形成智慧建造和数字工地2个子场景。对2个子场景进行细分拆解,明确了12项任务应用场景,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监测、疫情防控、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视频监控等。
二是重塑业务流程。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施工现场标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对于不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管理制度进行重塑,实现管理标准化、标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解决水利工程领域中存在的管理流程冗杂低效、信息孤岛传而不答、信息处理未能闭环等诸多问题。
三是搭建业务协同。根据工程现场管理需要,内部协同建设、全过程咨询、监理、设计、施工等工程参建相关方,多跨协同省水利厅、住建局、卫健委、气象、公安等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搭建数据管理中心,实现各项业务数据资源的交互共享、标准化服务发布和电子化标准归档,构建业务数据多时段、多空间、多部门的在线管理、分析、应用及评价平台,实现工程建管业务的一站可知、一键可查、一网可享。
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高效保障
强化各项体系建设,从源头到终端建立全过程的感知体系,细化过程节点,全方位建立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工程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构建物联感知体系。聚焦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复杂的工况,构建集视频监控、环境监测、水位监测、车辆道闸、人员闸机等为一体的物联感知体系,依托统一的智慧化管理平台,集成各类感知数据,实现对工地现场情况的精准感知、及时共享和高效监管。
二是创新安全管理体系。围绕工程建设期风险管控、隐患排查、防灾减灾、疫情防控等重点安全领域,通过实时监测工程现场环境、水位等信息,助力实现灾害及时预警,依托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防控数据,及时获取工程施工现场人员健康信息情况,实现疫情高效防控,并最终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精准、有效地切断隐患产生和转化成事故的源头,实现全链条安全生产。
三是便捷多端协同共享体系。聚焦项目管理业务,打造手机移动端、平板端、PC端等多端口智慧工地管理应用,共享业务数据信息,跨时间、空间的业务协同及工程建设管理,实现对安全等问题的提前预判、实时监控、及时处理和全过程闭环管理。
融合业务应用 实现集约科学管理
融合多项任务应用,涵盖从工程立项到工程竣工验收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业务数据。
一是“一屏统全貌”。聚焦工程施工现场,通过融合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视频监控、疫情防控等多项数字工地任务应用,实现施工现场的全要素、全过程、全时段监管。通过搭建实时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传递的零延迟,为工程的安全施工建设提供一体化服务保障。
二是“一屏知全局”。聚焦工程建设业务,建立三维交互平台,融合挂接质量、安全、进度、投资、技术等智慧建造应用数据,实现三维沉浸式、直观式交互,提高项目现场管控的时效性和便利性,节省人力资源,辅助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全过程咨询、监理、业主等进行精准决策调度。
三是“一屏归全档”。通过建立可靠性高、管理便捷、保密性好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依托高效、便捷、合法的电子签章平台,实现屏幕终端一键归档各类文件,助力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推进无纸化办公,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归档移交效率,降低经济成本,实现文件单轨制归档。(图文:嘉兴市水利局 包潇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