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丰都:三合街道党建引领谋发展,乡村振兴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2-12-08 17:58: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敖军 | 责任编辑:刘生

三合街道是丰都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幅员面积78.1平方公里,街道常住人口20万人,下辖25个社区、4个行政村,其中有涉农村(社区)13个,脱贫村(社区)2个(童仙寨社区、刀溪村),有农业人口17862人,其中建档立卡脱贫户515户1970人,监测户8户16人(风险消除对象4户7人)。

近年来,三合街道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当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一号工程”,以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为根本抓手和基础内容,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提升和产业帮扶、稳岗就业、厕所革命、人居环境、乡村治理、考核发现问题整改等重点环节,加压驱动、创新实干,全速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呈现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民生实事全面落地,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的美好景象。

产业振兴——产业强体,建富强之街

改革探路,多方共赢。大力发展1000亩枇杷、6000亩艾草、500亩樱桃、200亩构树,建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脱贫户”产业发展“三联”利益联结模式,让村集体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切实解决“空壳村”难题,并利益联结脱贫户实现资产收益。科技创新,示范带动。依托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的科研力量,实行精细化种植模式,对枇杷产业实施“三变改革”试点,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探索出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致富”的发展路子。品质提升,融合发展。立足产业特色资源,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依托智慧枇杷产业园、森林氧吧、蔬菜大棚、田园池塘等,打造成集观光采摘、休闲垂钓、露营烧烤、亲子互动及品农家饭、购农家货等为一体的城郊型乡村旅游体验区。“头回客”变“回头客”,“周末经济”“后备箱经济”“半小时经济”顺应呈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人才振兴——筑巢引凤,建活力之街

坚持“请进来”,培育新型农民200人,大学生创业培训100人,就业技能培训400人。坚持“推出去”,开展农民转岗就业培训、雨露技工培训100人。坚持“扶起来”,扶持专业合作社8家、龙头企业12家,培植产业大户14户,家庭农场14户,培育新农人10人。

文化振兴——文化添蕴,建温度之街

文化阵地“动”起来,基层文化阵地全覆盖,完成涉农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3个,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3支,成立“鸿鹄之家”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会、农民工工会等互助组织,积极打造街道乡情陈列馆。人民群众“乐”起来,实现13个村(社区)文化广场全覆盖,配备体育健身器材300件,成立文艺队伍15支,送文艺演出120场,送电影下乡230次,开展文化展览、图书借阅、体育活动、志愿服务等,为辖区群众打造丰富多彩的“一站式”文化链接,以乡土文化温润乡村“精气神”,切实提升村民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乡村名片“亮”起来,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邀请专业老师为村民开展文艺指导培训,评选十星级文明户1200户,评选街道“十大孝善人物”10名、“乡贤”8名,让精神富裕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亮丽底色。

生态振兴——生态拖底,建宜居之街

强化乡村环境整治,开展路域环境、水域环境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及垃圾回收处置工作,罗山村鱼沱坝、童仙寨社区庙坪院子在“五清理一活动”中分别获得全县一等奖、二等奖,罗山村、刀溪村、啄木嘴村、鹿鸣岩村被评为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强化面源污染防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行种养循环模式,推进农药、化肥控量减量,推广高效缓释肥料、水溶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运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持续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废弃农膜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强化生态环境构造。深化落实“河长制”工作,龙河湿地公园保护,大力实施农村水系治理工程,铁炉沟水库纳入饮用水源保护区。深化落实“林长制”,加强库岸保护,建设街道周边林带850亩,大力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建设面积1225亩,聚力打造“四美两宜”(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和宜居、宜游)美丽乡村。河长制工作被市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街道获评全县生态环保工作先进集体。

组织振兴——党建赋能,建善治之街

打造红旗阵地,全面完成13个涉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创新支部主题党日“轮值”模式,深入开展志愿行动。建立“以城带乡促振兴”党建机制,城市社区“一对一”结对涉农村(社区),助推涉农村(社区)党建水平提升,呈现出城乡党建“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创新红色治理,以基层再组织化为抓手,培育养老互助会、家庭教育互助会、产业互助会、新农人互助会、生产互助会18个,实施“支部+”战略,组建“支部+协会”“支部+合作社”30余个,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充分发挥党员带头、党员协调、党员服务“三个作用”,推动群众与企业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促进产业高效发展。优化红色服务,在丁庄社区率先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游客驿站,提供零距离服务3600余人次,体现城市“温度”,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建立“露锋同心”统战平台,探索成立新就业群体协会,全面推行“三进三服务”“三事分流”制度,解决群众切身诉求。(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