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扫帚扫到底 扫出富民强县路

发布时间:2022-12-14 11:16: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代斌 | 责任编辑:赵茜

——西乡县以人居环境为抓手创新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汉中市西乡县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用一片叶子激活绿水青山,努力建设中国最美茶乡,创新推进乡村振兴,在实践和探索中做好共同富裕的答卷人。

立足西乡发展扫路,人居环境整治扫出新变化

——把问题刨清楚,借人居环境整治之台,唱发展之戏。发展是第一要务。全县以问题为导向,把谋发展、促发展放在第一位,持续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一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目标,解决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不一的问题。制定城市环境治理《标准》,细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细则》,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基础,建立统一标准,规范工作运行,坚持一把扫帚扫到底,避免各行其是,做到城与乡一致,繁华地段与背街小巷一致,以期“面子”与“里子”一致。二是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解决人居环境整治短期行为的问题。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为目标,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为根本,结合西乡本土特色,科学谋划,形成兼具可行性、实用性、科学性的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搞短期行为,分步骤进行,逐步将“施工图”变为“实景图”。按照“主要街道抓规范、背街小巷抓提升、集贸市场抓整治、卫生盲区抓清理、空中线缆抓规整”思路,聚焦城乡结合部、公路铁路沿线和“三无”小区、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大竞赛”,防止出现以建代管、重建懈管、只建不管等问题,推动“一时美”走向“持久美”。三是以多管齐下统筹为保障,解决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瓶颈的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政策特别是资金等要素的支持。实施“县领导联系、部门帮扶、社会捐赠”联建机制,统筹使用上级补助资金、债券资金、社会资本融资等,用足用活涉农资金政策,县级财政安排以奖代补资金7500万元,充分调动各村改善村容村貌的积极性。近五年,环境整治总投入资金2.1亿多,其中自筹资金996万元,确保有钱办事。四是以推动工作落实为根本,解决人居环境整治抓而不实的问题。明晰责任抓落实,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作风能力建设年“六大竞赛”内容,综合运用“媒体曝光、会议通报、提醒约谈”等形式,开展环境督查,并组织随机抽查、定期“回头看”等,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常态化、动态管理实效化,抓实巩固效果。

——把机制建起来,谋人居环境治本之策,筑发展之基。探索建立“六个一”长效工作机制,即:一个领导机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县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5个专项工作推进组;一支保洁队伍,建立完善村庄保洁制度,全县选聘2500名保洁员,稳定保洁队伍,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完善垃圾收运处置设施设备;一套保障措施,建立实行“周巡查曝光、月点名通报、季考核排名”工作制度;一本整改台账,通过抓示范定标准、“走、看、评、议”等形式学习先进、找准问题、弥补短板,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一套评比办法,每月“一主题”开展观摩评比,将整治难点地段有计划确定为观摩点、组织干群集中攻坚打造示范,建立镇村人居环境考评机制;一套激励办法,建立奖惩机制,每年对年度排名前四名的镇办给予20万、15万、10万、8万元的项目资金奖励,大力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把成效显出来,以人居环境焕新之变,鼓发展之气。一是模式更加优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科学治理”模式,优化整合资源,补齐基础短板,强化城市功能,健全镇村设施,率先在全市推出“三改一建”(改厨改厕改圈舍建院坝)工程,对城市和乡村实施全覆盖式整治,举全县之力,打造建设山美、水美、景美的最美茶乡。二是习惯逐渐养成。结合“村居长制”“路长制”“河湖长制”工作,实行河道保洁员、卫生保洁员、护林员“三岗合一”,统筹安排、互相补位,道路沿线及河道沟渠保持干净卫生。发动全县2700余名帮扶干部,每月至少2次深入农户家中,逐户宣讲政策、帮助打扫卫生,引导农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方法贴合实际。组建专业运营服务管理队伍,城区以机械化率较高的垃圾收运为主,镇区和平缓农村地区采取“深埋桶+多功能吊桶车”的分散式垃圾收集转运,偏远山区采用定点设置垃圾桶、人工清运、机械转运相结合的方式收运垃圾。四是设施不断健全。共配备环卫设施800余台,环卫保洁及管理人员900余人,投放垃圾深埋桶183个,覆盖13个镇(街道),36万人受益。实施城市公厕改造和“城市无障碍通道畅通工程”,利用机关事业单位临街公房改造城市公厕,实现了500米范围内配建公厕的建设标准。积极开展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因势因地打造景观节点,通过拆旧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义务植树等措施,近三年累计造林9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7%。五是乡风文明凸显。规范村规民约,充分发挥“红黑榜”、院落会、道德讲堂等,引导群众爱护环境卫生逐渐成为自觉行动,引领广大村民比学争优,助力乡村振兴。骆家坝镇钟家沟村、杨河镇凤凰村等一批示范村、整治村,呈现出新亮点、新风采。开展“明理、感恩、诚信、自强”主题教育、“五讲五知”公民思想教育实践等,全县10个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村串珠成线,建立了乡风文明一条街,提升乡村文化气质,美丽乡村如诗如画。

锚定乡村振兴扫路,人居环境整治扫出新气象

——聚焦乡村振兴,让人居环境成果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剂。环境美,产业兴。随着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县域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因环境而美、农民因环境而富的目标逐步实现。一是“以茶为主、药菌同步、稳粮促牧、林果多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以“产业兴”绘就“茶乡美”,切实打响“中国最美茶乡”品牌,健全完善经营体系、市场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做大做强“汉韵西乡”区域公共品牌。二是高质量编制中国最美茶乡建设规划,高标准建设陕茶种植基地、生产研发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和陕茶销售中心,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茶产业集聚,成功研发生产出红茶、黑茶、白茶、保健茶等茶叶新品,打造特色茶叶小镇、田园综合体,茶旅融合发展迅速,培育市级以上龙头茶企17家。茶企年收购脱贫户鲜叶8000吨,覆盖脱贫群众14000余户,户年均增收13000元以上,茶产业已成为全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三是以茶产业为主要承载体,继续落实经营主体带贫帮扶政策,把经营主体带贫益贫,作为经营主体申报产业项目资金的前置审批条件,推广群众深度参与的帮带模式,不断探索丰富订单收购、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吸纳就业、村企(社)对接等的利益联结模式和路径,将脱贫群众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千方百计增加农户收入。

——聚焦乡村振兴,让人居环境成果成为留住人才的催化剂。人才是第一资源。西乡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约有12.36万人在县外务工,大学毕业生在外创业就业约4000余人。一是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深入实施“能人兴村”行动,县镇村合力推进,扮靓底色,吸纳产业、吸引更多的人才返乡创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让乡村更具人气、让县城更有活力。二是以“政策引人”具体目标为导向,出台《支持返乡创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十八条措施》等文件,面向以茶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主战场,对返乡创业大学生在生活、培训、创业等方面给予“四大优惠”,强化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动力,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对创业大学生重点进行创业扶持,从市场准入、贷款发放、税收优惠、创业培训指导等多方面给予优惠,增强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吸引力。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县累计发放创业贴息贷款940笔4.16亿元、一次性创业补贴549人244.9万元、开展创业培训1296人。三是树立“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千人本土人才”培育工程,扎实推进人才“引、育、留、用”,培养一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引进“天汉英才”226人,成为全县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已有560余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的孙晨,依托当地地理标志产品西乡牛肉干的传统加工优势,回乡创办了集肉牛养殖和深加工为一体的牧业公司,他所在的五丰村,是一个典型的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的示范村,有一支近60人返乡大学生队伍,该村现有34家企业,一跃成为年产值超4亿元的“亿元村”。

——聚焦乡村振兴,让人居环境成果成为文化繁荣的滋润剂。一是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制定《西乡县“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开展以“百场宣讲明形势、百场讨论话恩情、百场演出展变化、百张榜单促动能、百所学堂强本领”为主要内容的宣讲教育活动,扎实开展“中国好人”“陕西好人”“汉中最美系列人物”和全县第七届道德模范及诚信村民、十星级文明示范户、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先后涌现出中国好人6人、陕西好人13人、市级模范52人、县级模范1000余人。二是实施“乡风文明”活动暖民心,建成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镇20个,县级文明村镇95个,文明村镇创建参与率达85%,建成率达60%。高标准建成6个县级文明实践示范站,全县108个村建成乡风文明一条街,215个村(社区)“一约五会”、善行义举榜全覆盖。三是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即将创成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随着环境的改善,文明乡风的培育,群众不仅生活品质提高了,精神面貌也得到提振。

——聚焦乡村振兴,让人居环境成果成为良好生态的保鲜剂。一是以打造中国最美茶乡为目标,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三生”融合发展。把新型城镇化与县城建设紧密结合,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守护绿水青山,注重古建筑和古民居的保护,强化古树名木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积极营造优美的环境氛围。二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留住了乡愁,延续了文脉,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实现了“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风景、全域大花园”新格局。9个水质监测断面、64个千人以上的城乡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三是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充分利用村庄生态良好的优势,实行区域功能划分,对残垣断壁、危旧房屋进行拆旧,又结合当地历史文化风貌立新,既保留原始特色的乡村意境,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旅游观光一体融合的美丽新农村建设。

着眼共同富裕扫路,人居环境整治扫出新高程

——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作撬动,主动为共富搭桥,依托园区在县域延展的产业链条上镶嵌富民梦,不断把蛋糕做大。一是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既扮靓“面子”又做美“里子”,不断提升城乡颜值,为开门迎客,发展产业展示良好形象,增强招商落地吸引力。二是坚持“扩总量、延链条、促转型、提质量”思路,发挥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主体承载作用,大力发展茶、食用菌两大农业产业,服装、矿山两大工业产业,实施“汉方药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三是坚持外引与内育并举,依托国动产业园,建成20条服饰加工生产线,把服装培育成西乡工业首位产业。依托36万亩生态茶园,实施一批茶产业开发、茶文化设施、茶旅示范园项目,高标准建设“西乡茶城”,推动茶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确保今年茶叶总产值突破26亿元,2023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50亿元以上。

——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作基础,努力为共富夯基,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上趟出新路子,全方位实现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一是以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为引领,坚定不移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弱项,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乡村振兴大竞赛为抓手,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创新“一清楚两对照三把关”措施,用好入户“六步”工作法,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三是统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和“十百千”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打造美丽宜居示范镇村。用活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实现项目资金“握指成拳”、发挥最大效益。

——坚持以人居环境整治作起点,全面为共富添彩,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创造更多民生新福祉,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统筹发展民生事业,先后荣获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县等多项荣誉。一是以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抓手,加快教育园区、河滨小学、杨河学校分校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扩面增效,城乡教育“网络联盟”等经验在省市推广。推进健康西乡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启动县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加快建设妇女儿童医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二是实施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工程,加快福博耀辉、国药福芯等项目建设,优化养老服务。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推进“无欠薪”城市创建,促进低收入群体稳岗增收。实施全民参保,统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保障供给,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创新开展“五知五行·知行合一”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落实“一约五会”制度,遏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开展文明创建、道德模范评选,挖掘红色文化、茶乡文化、汉服文化,办好文化体育活动,让西乡人民沐浴文明新风。

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人居环境整治扫出新启示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统筹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县域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党政主要领导重点抓,选优配强干部成立县人居环境整治办和5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专项组牵头,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镇村一级抓好工作落实的良好机制。

——始终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共谋民生福祉。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选择,契合群众所需所求,合力推动城乡环境整治,不搞一阵风,不做花架子,让城乡环境更整洁,村庄更美丽,生态更优美,不断提升城乡品质和群众获得感,为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奠定良好基础。

——始终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立足县情实际,紧密结合能富民的特色茶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既有高站位,积极与发展作融合,与乡村振兴相协同,与共同富裕齐谋划,更有力求联系实际,不求高大上,只求实准效,不断增强发展的原生动力,勠力同心,共同创建中国最美茶乡。(图文供稿:中共西乡县委书记 李代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