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寻金融支持 践行绿色转型——以九江市柴桑区工业园为例

发布时间:2022-12-15 15:59:1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王一周 | 责任编辑:赵茜

自党中央提出“双碳”重大发展战略以来,九江市柴桑区人民银行积极与区政府进行沟通,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与发改、工信、环保、财政等部门积极合作,以辖内沿江经济带产业园区转型为载体,通过发挥金融引领作用、加强金融资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等举措,大力推进金融支持园区“减碳增绿”。目前,园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数字经济融合效果明显。

完善绿色机制体系,发挥金融引领作用。一是构建工作组织机制。柴桑区已建立起由区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政府各部门共同参与配合,金融机构具体推动的绿色金融工作机制;二是完善绿色信贷制度。辖内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按照绿色信贷行业标准,制定了《关于支持绿色信贷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绿色信贷准入条件与退出机制;三是强化激励约束体系。金融机构建立了有效的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从信贷结构、营业收入与利润结构、费用结构等着手,把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因素列入权重系数,从源头上提升发展绿色金融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柴桑区绿色贷款余额16.02亿元,较2018年同期增长5.51倍;绿色贷款占企业贷款比重达到13.73%,较2018同期上升7.73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为6.18亿元,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为5.79亿,生态环境产业贷款余额为4.05亿。

聚焦绿色产业升级,加强金融资源配置。一是主动落实指导意见,创新金融产品。辖内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柴桑区实际,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绿色投行、绿色消费、碳金融、绿色理财等5大系列产品体系;二是金融机构积极作为,形成金融合力。主动对接省、市、区级新能源项目和企业,摸清其金融服务需求,下沉服务重心,聚焦绿色金融服务难点、痛点,实现信贷资源精准投入,持续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例如:向光大环保能源(九江)有限公司授信7亿元,期限15年,项目资金将随工程进度投放,用于九江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向九江市柴桑区工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8亿元,期限15年,用于园区企业配套基础设施、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业园标准化产房建设等。向九江市新柴桑事业有限公司发放贷款0.25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向九江德富新能源有限公司发放贷款0.50亿元,用于新能源制造;三是普惠与绿色相结合,降低融资成本。为更有效支持中小微企业绿色产业发展需求,主动将普惠小微各项优惠政策与绿色金融相结合,积极落实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助力小中微企业“爬坡过坎”。

适应绿色转型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一是应对转型要求,创新服务方式。为有效对接传统企业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制造过程、产品的绿色升级,积极推出有特色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现金管理、人民币结算、信用证等多种服务。同时,为转型企业搭建绿色服务通道,缩短账户核准时间,积极协助办理网上银行,帮助企业提高办理银行业务效率,做好网上监测、付款、对账等服务,确保企业资金安全使用;二是拓宽融资渠道,制定融资方案。针对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金融机构采取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及多家机构共同合作的模式,为企业量身定融资方案,在额度定价、还款方式上更加贴合市场需求,并根据项目规划适当延长授信期限;三是助力企业增信,优化融资流程。随着中小微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固定资产建设、生产线扩充、新产品研发、以及市场拓展方面的资金需求日益强烈,但部分企业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物常常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为此,金融机构在充分调查、理性分析之后,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采取信用方式向资金需求企业发放贷款,例如:向九江德富新能源有限公司发放0.5亿元信用贷款,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充分发挥了良好示范效应。

近年来,柴桑金融不断“碳”寻金融支持路径,践行绿色转型战略。目前,绿色已成为柴桑金融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柴桑工业“良田”最亮眼的色彩。全区绿色产业“新格局”已构建,绿色制造“新高地”正隆起,数字经济“新引擎”已点燃。逐步形成了以华林模具钢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历源整流设备为代表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以智盛纺织产业园为代表的新型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以博莱高科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通过“园区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运营模式,落实工业项目“标准地”要求,启动沙城工业园、赤湖工业园150万平米标准厂房建设,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继续围绕“1+2+N”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深入实施细分领域产业链链长制,建立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等优质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培育壮大核心基础产业,大力扶持历源电器、昶龙科技等新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核心基础产业,擦亮“仙客来”、“博莱”等一批本地品牌影响力。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65家;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综合试点为契机,鼓励更多的企业多元化设立产业研发平台,提高研发投入强度,采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工艺,优化全流程管理,对生产设备、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带动产品提质、产能释放。目前,全区新增技改企业85家,总投资达69亿元,全区传统产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纵深发展。(王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