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龙河农场大力发展鹅产业新引擎 实现土地外增收多元化

发布时间:2023-01-04 13:01:09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郭顶

黑龙江引龙河农场拥有林地14.17万亩,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林下鹅养殖。为了打破传统的单一农业生产方式,2017年开始,引龙河农场党委班子制定了发展生态鹅产业的计划,积极探索党建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最初,职工对大鹅养殖心存疑虑,党委班子带领有意愿的职工去伊春市考察林下经济。同时,强化组织领导,围绕“党建+产业”,确立了“一区一品”战略,做到区区有指标、有任务、有奖罚、有措施。发挥农场有限公司百个党小组作用,为更多的养殖户解决选场地、定鹅雏,搜集技术经验、联系饲料购买、秋后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党委引领、组织凝聚、党员带头、职工行动”的良好发展模式,拓宽大鹅养殖发展的辐射面,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新机制:树立典型促养殖

宁艳伟就是这一批参与考察、带头养殖的一员。养鹅周期短、市场好、回报高,这让宁艳伟动了心,也让和他一同前往,时任第一管理区主任的李大伟对养鹅产业极其看好。回来后,第一管理区连夜组织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林下经济,确定发展思路,出台了管理区林下经济扶持政策。

李大伟陪同他一起找适合的草原,申请审批草原使用权,又与他一起到讷谟尔育鹅雏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在大鹅育雏基地,宁艳伟学到了大鹅养殖技巧,对大鹅养殖更是充满期待。然而,购买鹅雏外加养殖场地建设仅成本就需要50万元,这让原本收入不多的宁艳伟打了退堂鼓。这时,李大伟又多方联系金融机构,帮他寻找利息最低、放款最快的银行进行贷款,并建设了占地280亩的养殖基地,从此开启了他们的林下养殖道路。

据了解,这个农场2022年加大力度,通过成立7个专项党小组,帮助有意向养殖生态鹅的职工发展养殖业。通过带动,由原来的一年一批鹅,发展到现在的养殖户一年养殖两批鹅,职工实现了收益翻倍,企业实现了生态鹅数量从无到一年养殖60万只的成果,鹅经济已成为引导引龙河农场广大职工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新机遇:养殖户增收见效

对养殖信心不足的职工们进行耐心的引导,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根据个人发展林下经济所投入的资金,减免一定年限的林地使用费,这给养殖户吃了“定心丸”,激发了养殖热情。“我第一年养了7000只大鹅,年底一算账,每只鹅纯效益达到20~40元。”宁艳伟年底近20万真金白银的入账,给一直持观望态度的职工打了一剂强心针。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农场趁热打铁,以宁艳伟为典型,从鹅雏品种的选择、不同时期的注意事项、疾病的防控等各技术环节向养殖户传授养殖经验,当年就带动7户职工加入到养殖队伍。

经过实验探索,技术人员发现,养殖户6月份进雏鹅,9月初出售,每年4月、5月和10月份这三个可以养殖的月份,养殖场地、设施全部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为此,农场总结了一套“双茬”大鹅养殖模式,并在农场全面推广。

“我这第一批2.8万只雏鹅快20天了,各个精神抖擞,这些鹅雏在70~90日龄就可以出栏,每只利润17元。第二批的2.6万只准备在7月中旬进场,10月份出栏,每只利润将达到40元以上。”跟随哥哥的脚步,宁艳峰也加入到大鹅养殖队伍中,按照他的计算,分批养殖充分利用了养殖时间,提高了场地、设施的利用率,经济效益倍增。

新模式:做强做大鹅产业

引龙河农场有限公司党委坚持以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结合实际及职工群众致富的迫切愿望,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了“党建+基地+职工”的产业化模式。各管理区采取考察学习、自主培训和现场观摩等形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群众进行培训,充分发挥党建对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更多的养殖户解决选场地、定鹅雏,搜集技术经验、联系饲料购买、秋后销售等一系列问题。5年来,带动86户职工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项目,为580余人次提供就业。

第三管理区大鹅养殖户王彦第一年养殖大鹅时,从鹅棚搭建到鹅雏购进,再到养殖全程都是零经验。管理区党支部党员干部在鹅雏生长关键期,每天到王彦的鹅棚,协助他进行鹅雏饲养,并在第二年帮助他进行鹅棚扩建、加固。

营销党小组关注和发布供求信息,解决养殖户销售难题。变坐家等客商为主动出击寻求客商,引入了吉林、天津、哈尔滨等地的客商,拓宽了销售渠道,形成了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