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厚生,等学敏行;支农支教,南师担当
发布时间:2023-02-03 16:11:4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赵茜2023年1月27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赴革命老区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小学开展“温暖寒冬〞寒假红色支教活动。3位成员来到郝家桥村小学,激情澎洋,开启了崭新的红色支教篇章。据悉,本次支教团成员为刘嘉雯(女)、高浩轩(男)、高子涵(女),志愿服务活动为期10天。
肩负责任,踏上支教之路
3位小老师在课程的前两周,精心准备教案,反复推敲内容。虽然大多都是第一次当小老师,但我们将面对几十双清澈的眼睛,我们有义务扛起肩上的责任。我们用心去准备内容,用爱来投入课堂。不断琢磨,积极开展交流研讨,只为给孩子们最佳呈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播音与主特艺术专业的刘嘉雯同学田野调查了普通话在郝家桥村小学同学们中的普及情況,同时运用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从声母韵母等小细节去改善同学们普通话不标准的情况。
兴趣驱动,轻敲知识之门
秉承着“有一分热,发一份光”的理念,红色支教团的小老师们希望能以不同的切入点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在互动中理解知识,在交流中领悟道理,希望我们可以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引导他们看到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刘嘉雯同学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讲授了《海滨小城》这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几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懂语段的主要意思。由于年龄的限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刘嘉雯适时地运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南国小城的迷人风光,引领着每天面对黄土高坡景色的同学们置身于四季如春的海边小城,在畅想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高浩轩同学细心、精心,考虑到偏远山区孩子们英文程度不高,为了让孩子们对这门外语不产生排斥感,先安排了破冰游戏,拉近了孩子们与英语的举例,使他们敢于、乐于开口说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孩子们的变化编撰英语学习手工册,让孩子们与这门学科结缘。高子涵同学精心制作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内容,与同学积极互动一起探计数学科目的奥妙,同学们从一开始的害羞胆怯到慢慢主动愿意上台互动,都离不开高涵同学的耐心指引。
领略红色文化,培养家国情怀
本次支教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支教团的同学们根据绥德县郝家桥村的红色革命地域特点,同时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开展了红色主题教育。走红色热土,知红色人物,学红色精神。刘嘉雯同学提出:支教不只是将知识传递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也是用陪伴温暖祖国的下一代,同时,本人也在此过程中提升了个人能力、实现了个人价值。在实践中感受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贡献大学生的一份力量,用纯粹的知识、真心的教育去唤醒每一个灵魂!因此,支教团成员特地采访了学生中当年的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的后代们,听王奶奶讲述当年她一个人住在窑洞里将五个儿子拉扯大的故事,在冰天雪地里抱团取暖上街乞讨,在场的人无一不动容。
采访结束后,刘嘉雯带领同学们参观齐欣故居,为同学们讲解当年二人相识相知,共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故事。同时,在窑洞里见到当地居民,他们讲述了自己亲眼见证这儿从荒漠贫瘠的黄士高坡变成了现在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他们感到非常欣慰,同学们也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志愿者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当地的红色文化,用饱含崇敬的心情讲述当地的红色故事,在孩子们的内心种下红色基因的种子。
学习手工剪纸,感受工艺魅力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今年是兔年,支教团带孩子一起剪窗花迎新年并感受传统剪纸的魅力。在支教团老师们手把手教授同学们剪窗花的时候,甚至有一位女生红了眼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曾经教自己剪窗花的场景。
“粗粮细做”是精明的绥德人恪守的悠久传统。高原的丰歉不定和干旱贫瘠,迫使人们把有限的作物进行最大限度的制作和发挥。加之地处陕北咽喉,绥德县域物资人文交流频繁,催生了极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小中见大,平中见奇,呈现了高原先民对生活自有的一份探索和追求、不甘与艰辛。为了纪念支教团此次活动,当天的晚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了陕北绥德特色手工大肉馅水饺和绥德抿夾。
高浩轩与高子涵一致表示,教孩子们读书,教他们学会去爱,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广博和精彩,让青春在教育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这就是支教的意义所在。短期支教不应当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授课,它的发力点更应在思想启蒙上。大学生作为乡村和城市沟通的桥梁,更加应当把外界的生活方式、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带进贫困地区,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以激发孩子们走出去的愿望的“扶志”促进孩子们在日常中努力学习的“扶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