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桥西实验小学】巴蜀项目“学科+”校本课程 --探寻春天里“纸鸢”的秘密
发布时间:2023-03-21 10:01: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陈静 | 责任编辑:郭顶老师,春分为什们要放风筝呢?我们也想动手做风筝,去放飞,风筝为什们会飞起来?老师,风筝用英语怎么说呢?英语里的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充满好奇的问题,石家庄市桥西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下设计并确定项目式学习主题:探寻春天里“纸鸢”的秘密。
古诗词里读“纸鸢”
说到春分,孩子们想到了古诗«村居»,课堂上,再次拿出这首诗进行赏析,读古诗、品古诗、写古诗,有景、有事、有人,充满了生活意义,以此感知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春分前后清气上升,微风飘荡,正是放风筝的最好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希望通过放风筝来避邪,如今大家更是借放风筝表达对新春新年的祈盼。
风筝最早源于我国。据传,第一只风筝是巧匠鲁班受到鹞鹰盘旋的启发,“削竹为鹊,成而飞之”。最早的风筝称为“鸢”。汉代时,我国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开始用纸糊风筝,自此又出现了“纸鸢”一词。同学们,读一读,写一写,探究着春天里的欣欣然。齐心协力做“纸鸢”
当美术课遇到各式各样的纸鸢,孩子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说明了一切。在老师的指导下,裁剪、贴画、调色、涂色、做好框架,穿线、调试平衡,一气呵成。瞧,一个个风筝完工了!
“纸鸢”飞起来的秘密
风筝为什们会飞起来呢?有风的天气是放风筝的最佳时机,因为风才是风筝起飞的必要因素。风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科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自己动手实验,一个个小问号变成感叹号!
The kites in spring
英语课堂上,老师带来了有趣的绘本。在这万紫千红的春天里,青的草、绿的叶,红的花,还有多彩的“kites”,演绎着灵动可爱的春天,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说着心中的美好,来听一听吧......
放飞心中的“纸鸢”
读纸鸢、做纸鸢、译纸鸢,放纸鸢啦!同学们按捺不住内心的小激动,来到平地上。老师做了指导:放风筝前要把握好风吹的方向,可以参照附近的旗子观察漂浮方向。把风筝拿出来,把风筝线放出一点点。往风的反方向奔跑,把风筝线一点一点的变长,风筝飞起来了!
大家欢呼着、快乐着......
最真实的教育就在身边,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教育即生活。围绕主题开展“学科+”的项目式学习,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最终指向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真正回到学习生活的中心地。(图文/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