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4-11 13:22:4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徐建平 | 责任编辑:郭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进入新时代,县域经济衔接农村与城市市场,是实现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无论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这样重大决策的实施,还是共同富裕这样伟大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的指标;县城上联城市,下接乡村,也是城市与乡村的交会点和要素交换的中转站。县域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后土地时代如何实现新的赶超与新的跨越,需要认真思考与努力探索。个人认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学深悟透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从发展方向、发展底气、发展保障等方面综合发力、统筹推进。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精准把握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要“纲举目张”,即精准把握好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正确方向要求,积极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入学习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对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有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学习,全面理解“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等相关知识,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要求。二是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加快形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加强对高质量发展“四个必须”正确理解,统筹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面系统地理解高质量发展深刻内涵。三是深入了解本地发展实情。对自身所处的县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方方面面的条件、现状及发展潜力,有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了解,目前抚州县域经济基础还是薄弱的现状,离全国百强县差距还很大,还需更好努力。对县域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使之完美承担起承上启下的重任,需拿出更加精准、更加科学的方案。
二、强化担当实干精神,切实增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底气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一是紧抓“项目王”。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积极向上向外多争取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增大县域经济活力和实物量,并精心做好每个项目,确保每个项目真正落地见效。二是壮大“工业树”。进入后土地时代,发展工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招商必须要有“用头”,树立“亩均”意识,破除唯项目个数囿缚及“捡到篮里都是菜”的落后观念,围绕制造业“三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着力在招大引强选好、主攻“专精特新”导向上下功夫,积极引进一批好企业大企业落户,如南城引进的星驰、杰创等专新企业,前景宽广。开展靶向精准的链式招商,不断补链扩链强链,加强上下游配套、前后段完整,促进特色产业链提质增效,如南城的电子信息、教育装备、中医药等现有产业,加强链式招商催生主导产业链式反应,释放主导产业集聚红利。招得进更要稳得住,对现有产业企业加强服务,鼓励技术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帮助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对有意进驻的企业做好一切前期服务,让企业实现拎包入驻、零障碍生产、零阻碍发展。三是做强“农业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确保粮食稳产、优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做好做大特色产业,南城“农业芯片”是提升水稻种业研发能力,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巩固并增强南城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地位;集中精力抓好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把江西道地药材种植打造成乡村振兴主导产业,为农民增收以及乡村振兴奠定坚实产业基础。四是绘好“文旅图”。充分利用各县区特色旅游资源,把各旅游景点连点成线、串线成面,通过文旅融合、数字化改革等系列措施,持续夯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力争将更多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提升为旅游景区。五是唱响“治理曲”。完善城市功能,破解城市各类难题,不断提高城市品质和宜居度;坚持“问题有解”的思维和“问题必解”的担当,用活改革关键一招和创新第一动力,建好城市社区管理网格、农村党员联系群众的“两个群”,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力度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治理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乡村焕发文明新气象。
三、锤炼扎实过硬作风,全面提升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坚持把作风建设与中心工作一体推进,用实绩说话,用实效检验,切实把优良作风落实在岗位上,体现在工作中。一是“转”。坚持从观念上破题,从实践中起势,聚焦“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细致、更加周到的便捷服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使作风大转变“风生水起”。二是“拼”。不断提升党建质量,赓续红色基因,发挥党员引领引导作用,让党员故事、党建故事深入人心,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而铆足劲头在发展县域经济上下功夫,以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促使作风大比拼“意气风发”。三是“引”。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积极发挥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作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促进作风大引领“春风化雨”。四是“炼”。坚持脑袋始终清醒、屁股始终端正,牢牢守住清正廉洁这一底线,从思想上固本培元,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正确用人导向,在为民服务中锻造精神,促使作风大锤炼“风清气正”。 (文:徐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