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 当有“诗”意人生

发布时间:2023-04-12 10:43:2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陆新越 | 责任编辑:郭顶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有着极为独特而崇高的地位:它是银鞍白马象征的意气风发、是大漠孤烟背后的家国情怀,也是离人怨妇心中的哀怨情长、灵山秀水脚下的恬淡躬耕。

苏轼有词云:“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如今,正是春和景明,茶香氤氲。青年干部当莫负好时光、诗书趁年华,活出属于自己的“诗”意人生。

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汲取“担当”的力量,活出“有朝气”的人生。写好人生的“诗”,首先要学会真听、真看、真感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我们倾听屈原“忍而不能舍也”的心声;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我们看到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意志;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我们感受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坚持。人生,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青年干部的人生“起笔”,最害怕的就是“四平八稳”,最希望的就是“想干就干”。所以,不妨摒弃“躺平”思想,立起“担当”样子,拿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锐气、“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胆气、“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志气,有干一行爱一行的热情,把本职当成事业来耕耘、把岗位当作阵地来守护,让“诗”意人生的开头更加引人入胜。

从“不觉喜吟丰岁瑞,方知知是为民忙”中汲取“为民”的力量,活出“接地气”的人生。写好人生的“诗”,同样需要根植人民、立足人民、服务人民。“诗”的主体,当以群众的利益为“主旋律”。我们读“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梅花,练好“耐寒”的功夫,酿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香味”;我们读“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竹子,练好“扎根”的功夫,修好“根植于民,簕竹长青”的“正直”;我们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春雨,练好“润物”的功夫,传递“春风化雨、泽被万物”的“温暖”。所以,不妨将人民的“柴米油盐”“安危冷暖”放在最高位置,秉持“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心,怀抱“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恒心,坚定“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在履职尽责中历练青春,使“诗”意人生的旋律更加高昂、充盈。

从“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中汲取“廉洁”的力量,活出“扬正气”的人生。写好人生的“诗”,还必须在结尾处使情感升温,使主题升华,不能“好头收烂尾”。“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在战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屈原着清廉“衣裙”,他高吟,“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在魏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终南山上叹息,“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在唐朝,“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的白居易在离任后将大部分俸禄留在官府仓库,为行李中的两块石头赋诗,“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慎独慎微,才能善始善终。“诗”的结尾,不妨以自律之力收笔,耐住“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寂寞,守住“清贫聊自尔,素责将如何”的清贫,经住“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考验,做到襟怀坦荡、勤政为民,让“诗”意人生的结尾更加意蕴悠长。(常州市金坛区农业农村局 陆新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