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自治实现无物业小区自我管理

发布时间:2023-04-23 10:49:4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邹杨洋 | 责任编辑:赵茜

住宅小区是城市的细胞,它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基层治理的基础。如何实现居民自治、自管无物业小区,成为广大城市社区积极探索的课题。位于袁山西路208号的电信宿舍也曾经是这样一个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环境脏乱、治安堪忧,在化成街道新苑社区积极探索下,充分发挥退休党员潘根深为首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业主需求和社会治理要求出发,大程度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能量,带领小区居民逐渐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居民自治模式,昔日脏乱小区如今成为居民生活便利、邻里关系和睦的“幸福家园”。

粉饰一新的屋面墙面、干净宽敞的柏油路面、错落有致的停车位、古色古香的凉亭,以及凉亭周边整齐规划的菜地......早春时节天气渐暖,二月初惊见草芽。如今走进电信宿舍,春风拂动花香,谈笑声在院内回荡,眼前的景象,很难令人想象这是一个老旧小区。

“请问你来我们小区是做什么的?”在小区保安严格登记信息后,外来人员才能进入小区。大门内制作的各类公益广告,以及保安室内详细的小区门卫岗位职责、服务收费公示栏都格外引人注意……

知难而上物色居民“领头雁”

建成于九十年代的袁山西路电信宿舍小区仅有住户14户,原居民均是市电信公司下属单位宜春微波局员工,在2001年之前小区一直由微波局后勤部门负责管理。因有关政策变化,当年微波局解散撤出了小区管理,小区就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大门口无人值守,院子内无人清扫,外人随意进出,居民安全无法保证,乱象重重的状况让整个小区居民怨声载道。

新苑社区了解到电信小区现状后,立即派驻社区干部下沉到小区摸排情况,通过居民座谈等方式了解情况,党员业主潘根深便进入社区党委的视野中。

潘根深原为宜春微波局职工,1997年为响应国企改革,带头下海创业,在小区内成立了江西绿鸿通讯有限责任公司。为了惠及小区居民,他决定当时小区管理大部分费用由绿鸿公司出,每户居民象征性出一小部分,小区秩序曾一度恢复稳定,2007年因绿鸿公司扩大生产和销售规模,搬离小区至开发区办公,小区管理又恢复到原状。

临危受命探索自治“新路子”

每一个优秀的党员都有澎湃的家国情怀,当找到潘根深把情况一说明,年已花甲的潘根深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挑起了小区治理的重担,他带领小区全体业主,经过多方征询意见,摸索出一套小区自治模式:由每户居民共同出资,用于小区安保问题以及公共服务。每年年底进行成本核算,并公开小区开支情况,同时再造资金预算决定下一年每户居民需要分摊的款项。

为了把小区居民这笔费用管理好,潘根深主动承担起小区“财务管家”的工作,门卫工资每月2000元、公共设施电费100元、更换楼道灯泡90元、维修电路和纱窗205元……

每笔费用他都清清楚楚记下,定期公示公开,让小区居民放心安心。

春风化雨老旧小区展新颜

为推进居民自治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通过新苑社区党委大力争取,将更多的资源下沉到电信小区,2020年电信宿舍便纳入首批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电信局宿舍存在着许多老旧小区的通病。为了大限度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在社区党委的引领下,更是将“熟人文化”融进小区改造中,积极推动居民自治,潘根深主动领命,一有空走家串户,多方收集小区居民意见建议,积极化解小区改造中碰到的问题难题。

原本小区北侧空地全是菜地以及堆放枯枝烂木,杂乱无章,潘根深逐一上户给居民做思想工作,最终将靠围墙东侧小部分土地规划为菜地,并规定只有退休居民可以种菜使用。其余靠围墙空地铺设草皮,增加小区绿化面积。中间铺设防滑砖,安装健身器材和凉亭,一举解决了小区基础设施欠佳、休闲功能缺位等问题。在各方的努力下,电信小区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小区车辆摆放有序、物管功能分明,如今这个老旧小区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齐共建

为更好地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2022年8月,新苑社区参照微网格划分办法,按照地域相邻和户数合并原则,将电信宿舍、袁山西路南北街一同并入成立个体街物业管理委员会。自从小区加入物管会后,管理更加规范,由社区出资在保安室中制作张贴小区卫岗位职责、服务收费公示栏、基本服务内容等,制度上墙清晰明了。

“我们制定了民主协商调处机制,涉及到小区管理的大事小事都会征求居民意见。我今年也七十岁啦,现在小区每户居民轮流管一年,人人参与,人人支持,才能凝聚大合力,才能保持小区长期向好发展。”潘根深欣慰地说道。

居民自治为老旧小区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面对无物业管理小区治理难题,化成街道新苑社区紧抓“自治”这一切入点,致力于用居民身边的小变化,带动小区邻里关系大融合,让小区从无人管、到有人管,再到人人管,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居民内生动力。社区在改善无物业管理小区的居民居住品质及条件的同时,补齐老旧小区治理的盲点和短板,探索出长期有效的方法和路径。(邹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