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平凡 践行不凡 ——记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两河口项目部拌合队队长王青山
发布时间:2023-04-28 14:44: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宋阿娟 | 责任编辑:赵茜“一花一草一世界,一树一叶一乾坤”,人生是平凡到不平凡的过渡。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就有着这样一位职工,没有骄人的光环,没有显赫的职位,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敬业奉献,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他就是两河口水电站项目部拌合队队长王青山。
从1987年参加工作,王青山已在水电建设一线坚守了36年,他扎根基层,稳扎稳打,先后参与了葛洲坝、三峡、清江隔河岩、锦屏二级、两河口水电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自己也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能够独挑大梁的生产骨干。三十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保持着最初的那份水电情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水电人的初心和使命。他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原则,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多次受到业主单位、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葛洲坝二公司的表彰,并获四川省总工会授予的“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担当·勤勉尽责
2013年,因工作需要,王青山从锦屏二级水电站调往四川雅江的两河口工地,担任项目部低线拌合厂的副厂长职务。因两河口水电站地处高原,空气稀薄、昼夜温差极大。这恶劣的气候环境让王青山这个在施工一线待了20多年的老兵,竟有点招架不住。他先后出现一系列高原反应,如流鼻血、感冒后历久不愈、腹泻、气喘等。但是时间紧、任务重,他只能一边调整身体,一边处理拌合厂的各种日常工作。为满足现场施工进度要求,除了低线拌合厂外,项目部决定在鲜水河、红军沟位置再建两座拌合站。由于王青山工作经验丰富,便承担起了两座拌合站的安装调试工作,那段时间他每天在拌合厂和两座拌合站之间来回奔波,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但他一忙起来,已将身体不适感抛之脑后。最终,两座拌合站顺利完成安装调试,为项目部开展“大干四个月,确保今年工期目标”劳动竞赛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个阶段的工作告一段落,另一件事又让他发起了愁,拌合站是可以生产了,但是要满足现场的施工进度需求,人员紧缺和人员素质成了拌和厂面临的最大困难。面对新的问题,王青山没有退缩,他依旧迎难而上,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他要求对所有进厂和转岗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安全、质量、设备操作等方面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再安排上岗,确保人员综合素质满足岗位需求。并且建立日常培训机制,将人员培训工作常态化,不断提升拌合厂人员的整体素质。拌合厂作为项目部的环保重点监控部位,王青山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他将环保与文明施工管理列入了拌和厂的工作重点,确保在拌合厂各项指标满足环保相关部门的要求,努力将拌合厂打造成项目部的一项环保名片。
在负责低线拌合厂和两座拌合站运行工作期间,他总是事无巨细、随叫随到,确保了项目拌合厂在项目生产任何时期都扛住了重任。他总说既然在这个岗位,就要担起相应的责任,这才对得起组织对他的信任和托付。
锐意·创新降耗
由于两河口水电站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冬季混凝土的生产因为气温降低而面临诸多困难,设备的防冻抗裂,混凝土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的加热加温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冬季混凝土的正常生产。对于王青山这个混凝土生产行家来说,这成了他关注的重点,一方面他统筹协调一支精干小组,利用生产空闲,分期分批地对拌和系统原有的加温加热设备进行检查、维修,确保混凝土冬季生产的质量满足生产要求。另一方面,他针对检查的情况,积极开展降本增效活动。
2017年冬天,他发现1#拌合楼进入冬季混凝土出产施工时,拌合系统原设计安装的砂石骨料预热设备与拌合用水升温设备(1560kw)存在动力能耗大。传送热能量损失大、维护工作繁杂且耗时长。针对这个问题,王青山及时向项目部汇报,组织人员研究讨论,通过与监理部门、试验室人员沟通后,将原设备改而采用自动温度控制的电加热设备(8*10kw)对拌合用水进行升温,再采用电暖风机(5kw)对砂石骨料进行预热。经过试验性生产,这项改造完全可以满足拌合楼冬季混凝土出机口温度的要求。此次设备改制后,设备运行总功率由560kw降低为90Kw,且热能传送距离短,维护简捷方便。在此基础上,2019年在增建2#拌合楼时,直接沿用1#拌合楼冬季生产升温方案而没有采用原设计,为项目部节约了成本资金。
坚守·高产创效
在两河口泄水标期间,王青山全面负责瓦支沟高线1#、2#拌和楼的安装、调试和运行工作,他平均每年坚守工地时间达345天,守住了“零安全”“零质量”事故目标;通过研发新技术、开展技能比武、科学超前谋划等手段,使得单班混凝土生产量日创新高,最高单班生产1648方混凝土,月度混凝土生产量超7万方。
在泄洪洞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为提高隧洞的使用寿命,设计要求隧洞混凝土施工后,面上不能有一丁点凹槽或者不平整,否则会在使用过程中水流逐渐把混凝土一层层冲掉。为此,项目部提出了混凝土浇筑面达到“镜面”效果的创新点子,这项工作从混凝土的生产配合比、浇筑工艺、后期保养等各个环节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拌合厂作为混凝土的产出环节,对浇筑能否成功有关键性作用,王青山带领团队积极响应本次创新创效工作,他们先后克服了施工原材料为砂板岩砂石骨料,骨料中黑色油性碳物质对外加剂有抑制作用极易产生混凝土裂缝及气泡等诸多困难,牵头开展了5个阶段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通过43次工艺试验、38次生产性试验,确保了混凝土外露面达到光洁镜面的效果,远高于设计技术与规范要求,为项目部各个阶段的混凝土转序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实现管理创效节约成本达5000万元。
攻克·技术能手
水电站建设大都地处偏远地区,拌合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厂家售后不能及时赶到现场处理,很多时候就只能厂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实际操作进行处理,久而久之,王青山在设备的故障排查、维修保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很多紧急时刻为拌合厂化险为夷,保障了混凝土的高效产能,为现场的有序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6月19日凌晨1:00,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王青山从梦中惊醒,接通电话他才知道,1#拌合楼制冰系统关风机卡死故障,当班队长与生产人员处理不了,王青山二话没说,穿好衣服,立即赶到现场,生怕处理不及时对混凝土出机口温度造成影响。在检查过程中,他们发现该设备结构较为精密紧凑,王青山和当班人员之前都没有处理类似故障的经验,他们只能先通过人工盘转关风机分析判断故障原因,通过与厂家电话联系咨询后,仍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等厂家来现场又耽搁一两天时间,现场情况可等不得。为快速解决问题,王青山凭借坚实的技术功底和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大胆地对设备进行拆卸,对设备构件一部分进行重新制作加工,一部分进行打磨处理,调整间隙,通过人工盘转无卡死现象后重新拼装。最终顺利地排除了故障恢复了正常出产,保障了混凝土的产品质量。
2021年5月,瓦支沟拌合系统1#和楼因电源过电压造成生产控制系统部分电器元件烧毁,混凝土生产中断,王青山当时正在现场,他与当班电工一起,对试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故障现象逐项进行分析判断。拌合楼系统生产控制电路较为复杂,由电脑机输入输出集成电路板.A/D转换器板,变压器,继电器组成.电压等级有220v、240v、12v、5v,过程中及时联系厂家专业技术人员咨询请教,有备件的进行更换,无备件的采用替代件或线路改接的方法,使之实现与原设计相同的控制效果。此次电气故障的处理过程,大幅度地提高了现场生产人员对微机生产控制系统故障的分析判断和处理能力。
作为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两河口水电站项目拌合队的“领头羊”,王青山时刻以身作则,任何事情都主动扛在肩上,用实际行动展现着队长该有的责任和担当,也成了队员们心目中的“劳模”队长。荣誉的背后是付出,是汗水,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对企业的一片赤诚与挚爱。王青山凭借对企业无限忠诚、对工作尽职尽责的胸怀,在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展现自身不平凡的价值。(宋阿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