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农加贵:扎根山村一辈子,无悔“坚守中的青春”

发布时间:2023-05-01 17:49:5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周佳隆 | 责任编辑:刘生

一心一意守初心,一师一校一辈子。4月24日,在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的政策大讲堂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最美乡村教师”、云南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教师农加贵为广大师生深情讲述了37年以来坚守教师岗位、牢记教书育人初心使命的感人事迹。回首那段“坚守中的青春”,农加贵至今依然无怨无悔。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策大讲堂

“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留住我想逃跑的脚步”

37年前,落松地还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寨子,因为多年来麻风病人在这里集中隔离治疗,所以当时大家都很隐讳地称它为“那个村”。

农加贵回忆,初到学校的第一天,是他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8个家长带着12个孩子来到学校,他们站在距他30米左右的地方看着他。远远看去,这些家长没有一个是肢体健全的,他们有的跪着走路,有的手秃指缺,有的嘴巴歪斜,有的鼻子完全塌了。

“第一次看到麻风病人的这种模样,我胆怯了,非常害怕被传染,只想掉头就跑。”农加贵说。

“怕什么怕!我给你酒精消毒,课前课后用酒精擦手就没事了。你要是走了,这些孩子怎么办呀?从来没有人愿意成为他们的老师!”治疗点的医生对他说。

就这样一句话,把他的目光重新拉回到眼前:这些孩子大的12岁,小的5岁,看着孩子们楚楚可怜的眼神,看着一个个肢体不全的家长充满期盼的目光,一股心酸涌上了农加贵的心头。

“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最终留住了我想要逃跑的脚步,经过艰难的思想斗争,我选择了留下来,这一留就是37年!”

然而,真正住到村里,农加贵才深深感受到来自周围冷漠、歧视的目光。受歧视的不光是他的学生,连他本人也不例外。他说,到中心校开会,其他老师知道他是麻风村的,都不敢和他坐在一起,周末回到家,家人都害怕,和他分开桌吃饭,最亲近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种“特别”的待遇,让他心酸地流下眼泪。

但是,村民们却非常关心和照顾他。为了孩子们有书读,为了让他安心教书,村民从每月的政府补贴中自发地凑足35块钱给他加工资。为了帮他消除顾虑,他们将凑齐的钱用甑子蒸过、高温消毒后才请医生转交给他。每次收到这些零零散散的钱,他都特别感动,钱不多,但情谊很重。村民们的帮助和付出,更加坚定了他留下来的决心:“村民们对我那么好,我不能辜负他们。村民们需要我,我没有理由离开。”

落松地小学第一届毕业合影

“我的心永远离不开落松地”

办学初期,农加贵碰到的最大困难不单是学校的简陋和周围人的歧视,还有升学时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的学生。

1989年秋天,当他把读完三年级的第一批学生送去完小继续升学时,就遇到了这个困难,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背着书包回家跟父母上山劳动。“看到家长们一双双失望的眼神,我于心不忍,决心把他们教到小学毕业。”他说。

三年后,没有一个孩子流失和辍学。但是,在填报升学表时,他又纠结了:如果填上“麻风村”,还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为了孩子们顺利升学,他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改了一个谁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的村名“落松地”,于是就顺利地带着孩子们到县城参加升学考试。

当时县城初中录取线是115分,农加贵所教的12个孩子最高分206分,最低分135分,全部考上了初中。就这样,“那个村”有了名字,“落松地小学”载入了广南县的教育史册。

一个人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就算只上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和科学这几门课,一个星期也有70多节课。农加贵则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出“循环复式教学法”,既兼顾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1998年,农加贵有机会调到了离家近、交通更方便的下坝小学任教,离开那一天,孩子们担心以后再也见不到他,他们冒着大雨,有的打着破旧的雨伞,有的披着化肥口袋做成的雨衣,一直把他送到了新学校。由于雨太大,彼此之间都分不清脸上流的是雨水还是泪水。

“从那一刻起,我知道我的心永远离不开落松地了,第二个学期我又主动回到了那个让多少人唯恐避之不及而远离的地方。”农加贵回忆说。

孩子们冒雨送农加贵到新学校

“只要村民们还需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37年来,农加贵一共招收了11个教学班,送出了110名学生走出大山,他们怀揣着父辈一生未能如愿的梦想,融入了社会的大家庭,很多学生当上了公务员、老师、警察,知识帮他们改变了命运,迎来人生的“蝶变”。

“我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孩子们的炊事员,是村民们扫盲夜校的老师,是村里的电器维修员,是村民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是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员,是带领村民修路的带头人,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农加贵说,三十多年来,落松地的村民自力更生靠自己,团结一起加油干,先后修了1座电站和2所学校,挖通3条进村公路,全村没有一户档卡户。近些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落松地小学”从当年漏风漏雨的破烂房子,建设成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落松地的村民们有了尊严,有了勇气,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当年那个曾经被疾病、贫困困住的闭塞小山村,如今已经摆脱了疾病与贫困,成为文山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落松地小学新貌

在农加贵看来,在落松地教书的37年,也是自己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的37年,每一天都在收获真诚的关怀和感动,是落松地的孩子和村民们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在党组织的关心下,他由一名代课教师转正成为公办教师,并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10多项荣誉称号。

有人问他,人一辈子能有几个37年,你37年坚守一所学校,值得吗?他说:“值了!因为这里的孩子需要我,这里的群众需要我,‘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谓需要我!”

农加贵给学生上课

如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村民们借着月光为学校修整房子,残疾村民没有工具,就用家里的锅铲跪着在操场收浆的情景。他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低头的干劲深深打动了他。没有手,他们就用两个拳头握住锄头开荒种地;没有脚,他们就用废旧轮胎垫在膝盖上走路;没有亲人,他们团结互助一家亲。

村民自力更生开挖进村公路

“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没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去索取,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今后只要村民们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农加贵说。(周佳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