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屏边彝族乡:三大工程锻造乡村振兴“彝先锋”

发布时间:2023-05-08 10:13:2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屏山县委统战部 | 责任编辑:郭顶

屏边彝族乡做为宜宾市最大的彝族聚居乡镇,在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工作中,坚持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努力培养和锻炼一批“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基层干部队伍,为建设“西部硒世界·彝族风情集镇”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先锋模范示范效应。

实施“帮带提能工程”,干部成长有机制护航。针对新招录人员、中层干部、业务型干部、年轻支部书记、村级后备干部等5类人员,开展“帮带提能”工程。一是建立“帮带机制”。建立“1带2”机制,即1名班子成员帮带新招录人员和年轻支部书记,2个学员自动组建互帮学习小组。搭建“1帮2”平台,即1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帮带2名中层干部,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参与纠纷调解、征地拆迁等工作。组建“1帮2”信息专班,即1名有文稿写作经历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骨干帮带2名业务型年轻干部,定期指导撰写相关信息稿件。二是上好“政治党课”。上好理论党课,邀请市委党校专家讲授党的二十大精神,主要领导季度讲党课,中层干部、村支部书记定期参加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学习。今年通过各种形式集中开展理论学习12次;做好群众“政治宣讲”,以“镇业务骨干+驻村工作队员”为主,开展政策答题活动、在赶集日举办业务解疑专场等活动20余次,重点宣讲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耕地保护、农村建房、社保缴纳等政策,提升驻村工作队掌握宣传落实政策法规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实施“自选动作”。除固定帮带机制外,其他乡、村干部根据自己需求可自行协商“找老师”,搭建扬长补短结对机制,提升综合素质。乡镇党委对自行结对干部不做硬性要求,只需定期在学习会上、讨论会上展示或分享学习成果即可。目前,已搭建彝族语言学习结对组、基层工作方法学习结对组、财经业务学习结对组、写作能力学习结对组等16个小组。共开展业务交流讨论、成效展示、综合能力测评活动5次,提交学习体会或学习成果12个。

实施“增压锤炼工程”,能力提升有平台历练。针对乡、村干部业务知识单一、能力水平有限等问题,开展“增压锤炼”工程。一是搭台“破胆干事”。搭建“敢说”平台,在每周职工会上,中层干部或业务经办人员上台安排布置本周重点工作,“破胆”讲话。搭建“敢干”平台,每个乡干部确定一个联系村,做为指导该村联系乡干部,参与重要会议和决策,每月至少到村召开一次会议,“逼迫”干事。二是定期“切磋武艺”。固定青年干部夜校学习制度,开展了写作大比拼、模拟面试、基层经验交流分享等活动,开展了党建知识测试、业务知识互考等趣味活动。三是创新“虚拟岗位”。为促进基层干部转变角色、转变思维,全乡召开虚拟职务“让我来干,我会怎么干”现场答辩活动,随机抽取年轻后备干部、乡干部、村后备干部,以“我是副乡长,我会怎么办”、“我是联系村干部,我会怎么干?”、“我是社区支部书记,我会怎么干?”、“如果我是支部书记,我会怎么干”为题开展现场“模拟办公”,促进角度转变,提升思考解决问题的全局掌控能力。

实施“稳压底线工程”,懂规守矩有监督提醒。针对乡、村干部法纪意识、红线意识不强,业务红线模糊不清等问题,开展“稳压底线”工程。一是弄清“行业边界”。持续分析研判县委巡察反馈问题的根源和原因,再次“发点球”给分管领导、股室负责人、具体经办人,围绕问题举一反三收集汇总各级政策、法规、条例,编制成册,做为下一步工作的政策依据和行动指南,让干部清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避免“碰了红线还不知晓”现象。目前,已汇编业务工作指南12本。二是扣好“廉政纽扣”。乡主要领导对新入职8名干部上好“第一堂”廉政党课,乡纪委全程督促跟踪每周职工会工作安排事项落实执行情况,每月一通报一表扬,定期研判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风险隐患点。目前,通报乡村干部工作“慢作为”“不下深水”等作风问题5起,立行立改廉政风险点3个。三是开展“各方监督”。坚持群众监督和人大、政协监督,联系村领导每月至少到联系村参与2次会议,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定期收集群众反映较强烈的问题和诉求,及时上报研究。今年,已专题研究群众反映事项和诉求4次,解决实际问题8件。积极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召开全乡发展商讨会、乡村振兴现场调研、题案议案沟通会等6次,切实解决了如麻柳村亮化项目、场镇路灯长期损坏等问题,提交了如省道修复、彝族干部培养、特色农产品培育壮大等意见建议。(屏山县委统战部 屏边彝族乡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