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 鼓起“钱袋子”——洋县马畅镇野猪沟村养牛产业乡村振兴之路探索

发布时间:2023-05-30 14:18:1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强长虎 | 责任编辑:郭顶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

近年来,马畅镇野猪沟村在洋县乡村振兴局的倾情帮扶下,坚持把抓产业促增收作为干好“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强基、精品、循环、联农”八字方针,念好“牛子经”、培育“牛经济”、建设“牛之村”,牛产业逐渐成为该村集体的支撑产业、群众致富的殷实产业。

image.png

突出“强基”,提升保障链。野猪沟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引领,党员干部示范带动效应,结合本村“一养二种三杂”的产业基础和自身发展优势,带领部分群众先后赴内蒙古、山东、河北等地考察,在河北张家口引进优良品种,组织本村人员进行了学习培训,基本形成“规模牛场+家庭散养”养殖格局。2022年以来野猪沟村养牛产业共投入730万元,其中政府投资164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66万元、经营主体投入500万元,建成标准化轻钢结构牛圈2座1510平方米,饲料青储中心1座230平方米,安装3米×9米地磅一个,堆粪池1个,购置拌料机1台,投料车1台,存栏西门塔尔四代肉牛280头,为标准化、规模化养牛提供坚实保障。

image.png

突出“精品”,提升价值链。在肉牛品种选择上坚持“优中选优”,引进西门塔尔四代肉牛品种,该牛种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适应性强、耐粗放式管理、抗病能力强,早期生长速度快,并以产肉性能高,胴体瘦肉多而出名,体高可达150-160厘米,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达8%-9.5%,实用消化率高达90%以上,肉的矿物质含量是猪肉的2倍以上,单体出肉率可达65%,日增重3-4斤,单头成体重量可达1500斤以上,与其他品种相比出栏时间短、肉质好、营养高,平均每头牛出肉率比普通牛多300斤左右,有效提升肉牛产出价值效率。

image.png

突出“循环”,提升生态链。围绕“长远可持续”的原则,着力在三产融合、综合利用、有机循环发展上下功夫。建设“阳光牧场”网红打卡基地,在养牛基地及周边栽植3000多株月季,打造花园式养牛模式,每天定时遛跑30分钟,晨晚定时播放舒适音乐各30分钟,使肉牛在舒适的环境中生活,提升肉的品质。同时,养牛场基地每年收购本村及周边村3404户秸秆800吨作为养牛饲料,群众通过出售秸秆增加收入。为充分发掘牛粪可利用价值,将牛粪集中处理,作为700亩桔园有机肥合理利用,实现柑橘种植户每亩增收800元,有效地解决了牛粪堆放及利用问题,实现了有机循环、一产三产融合发展。

image.png

突出“联农”,提升利益链。按照“党建+合作社分红+带动发展+劳务用工”模式,健全联农带农发展机制。该村与湖南知名牛肉加工企业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保底价16元每斤收购,高于保底价按照市场价收购,确保销售渠道畅通,肉牛年出栏280头左右,产值560万元,利润84万元,村集体每年收益分红7.74万;通过示范带动、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小额信贷、销售对接等措施,吸引全村50多户农户加入养牛产业发展“先锋队”,截至目前全村肉牛存栏2000头以上,以存量促增量、以增量促增收,户均可年增收13000元左右;牛场日常运作聘用5名长期务工人员,每人年均增收36000元,不间断聘用60名脱贫劳动力入园务工,每人年均增收4500元;三组脱贫户李红强养牛30头,致富后购买130㎡的商品房一套,五组脱贫户何金成养牛100头,致富后购买小轿车一辆,农户何彦科在养牛场务工,年薪达到8万元,实现了就近就业增收,确保脱贫群众在致富路上越走越稳。

image.png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一致表示:将继续做大做强养牛产业,建设千头养牛基地,实现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全村养牛达到100户,存栏3000头,脱贫户、监测户收入达到5万元的目标,带领群众奔向乡村振兴“快车道”。(图文供稿:洋县乡村振兴局 强长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