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足调查功夫 找准审计重点——提升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质效

发布时间:2023-06-13 09:47:3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田丽 | 责任编辑:赵茜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体制,是现代审计制度在中国的一种创新,是对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勤政廉政、遵纪守法的审计。审计署侯凯审计长提出“经济责任审计要重点关注贯彻落实国家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重大经济决策、重大风险防范以及廉政从政(业)等情况”。新形势新常态下,加强和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迫切和必要,必须从审计组织、审计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层次和水平。笔者结合近年开展的某县人民政府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突出监督重点,科学确定审计对象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省审计厅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梳理市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根据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和审计资源等实际情况,紧盯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内轮审制度,以任中审计为主,针对某县政府主要领导近年未接受审计和全县人口多、经济体量大、资源禀赋丰富及近年党风廉政建设问题频发等情况,与干部管理部门共同商议后,报经市委审计委员会批准,把某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的“双责”审计确定为年度经济责任重点审计项目。

二、下足调查功夫,找准审计着力点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的范围更广,包括民生改善和保障、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实施、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党风廉政建设及财经法纪执行情况等方面,审计涉及财政、发改、交通、自然资源以及农、林、水等资金和项目管理的重要部门单位。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统筹好审计工作,做好审计调查必不可少。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开展审计前,必须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财政收支、民生改善和保障、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和实施、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使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党风廉政建设及财经法纪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了解。

同时,通过与当地干部职工、亲朋好友及老百姓交流,观察县城市政建设等渠道获取信息。如通过与老百姓交流,获得某招商引资企业获得政府厂房建设补贴、土地价格优惠后,却未履行与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将资产转让套现获利;某县级国企对入股的民营企业监管缺失,投入的资金被侵占或挪用,未产生任何投资收益;通过与干部职工交流,获悉该县长期欠拨、欠缴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金.....。经审计组认真梳理研判讨论后,决定把部分事项纳入审计重点内容。

三、强化实施统筹,打好审计组合拳

牢牢把握人员分工科学、审计事项明确、审计重点突出和审计时限严格。举全局之力选用、配强审计人员,设立政策执行、财政财务、政府投资项目、企业专项和数据分析5个审计小组,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特长并严格落实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任务清单内容。

审计过程中,注重打好“组合拳”,一是收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述职报告和经济(事业)发展、财政收支状况、国有资源(资产)管理等重要数据和资料;二是查阅和收集相关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等,掌握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责分工、履职思路及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重大项目实施等情况;三是分析运用计算机审计手段,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多、内容庞杂、时间跨度长,通过计算机审计软件采集多年度、多单位的数据,并且运用数据库分析等方式对获取的审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筛查疑点,以便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运用询问(座谈)、分析、外部调查等多种审计取证方式,审计初步发现疑点问题时或者对重要关联事项,采取强化措施,如对经办人员展开询问、召集相关人员座谈、对第三方或外部单位开展延伸调查和取证,必要时按程序查询相关单位和个人的银行账户情况等,运用这些强化手段,往往是审计发现重要问题和案件线索的关键。

四、强化从严处置,提升审计成果运用

紧紧围绕“治已病、防未病”的工作思路,审计结果有效促进了行业部门、被审单位的规范管理,加强了国企监管、督促关联企业严格履行合同义务,充分发挥了审计机关常态化“经济体检”的作用。深刻揭示了欠拨欠缴城乡居民和职工养老保险金、农村客运和出租车油价补贴未兑付到位,税收、非税收入未及时征缴入库和县级国企大量出借国有资金未收回本金和利息、合作民营企业股东侵吞国有资金问题线索等诸多问题。通过重要情况报告、审计移送请示、审计要情和信息、审计分析报告等方式及时向省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市委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要批示指示。促进县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修订完善多项规章制度,有力有效规范了权力运行。(供稿:昭通市审计局 田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