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河畔一抹红——记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清漂护水剪影

发布时间:2023-06-14 10:27: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胡启笙 蔡明坤 马雨彤 | 责任编辑:郭顶

汉江奔腾,不舍昼夜,滋养着这片丰饶的土地;千里北上,润泽京畿,累计向受水区8500万人民调水超过550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是丹江口市崇高的历史使命和政治担当。

有这样一群人,风里来、浪里走、水上漂、船上捞,是他们的工作日常;夹子、钳子、袋子是他们的三大法宝;冬战三九、夏战三伏是他们的真实写照;“水都首都心连心,一库碧水送北京”是他们代代相传的心愿和行动自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丹江口“守井人”。

洗脚上岸,从“捕鱼人”变身“护水员”

生在河边、长在河边的蔡兴尚原本靠捕鱼为生,在他的记忆里从父辈开始全家就捕鱼打渔,最重要的谋生工具就是渔船,家就是船、船就是家。

“我们世世代代住在汉江边,这水养育了我们三代人,我对她有感情。”蔡兴尚经常这样说。

2020年一天夜里,习家店镇恨陡坡村的村干部上门向他宣传退渔禁捕政策,看着家里唯一的两条渔船,又看了看养活了三代人的母亲河,他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当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当被当着面“拆解”,再铁骨铮铮的汉子也哽咽了,“当了半辈子的渔民,离了水交了船该怎么养活一家老小呢?”看着老婆孩子,他一夜无眠。

得知为了解决渔民就业问题,村里要从渔民中选聘护水员,他第一个报了名,心里却犯起了嘀咕:“过去总想着怎么多捕点儿鱼,哪里有鱼群哪里起风浪他门儿清,可要说怎么‘护水护渔’那还真是‘大姑娘嫁人头一遭’啊。”

蔡兴尚不懂就学、逢人就问,平时将护水法律法规宣传小册子随身携带,镇里召开护水员业务培训会时,他都认真听认真记,他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巡查河道、“问诊”脏乱差的点点滴滴。

每天上午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遇到上游涨水、水面清漂任务重时,蔡兴尚中午甚至来不及回家扒两口饭,一心扑在河上直到天黑才能清出两三百斤垃圾。

看着丈夫整天早出晚归,既照顾不了家庭,又挣不了几个钱,妻子刘丽华赌气说:“天天不着家,干脆跟河过去吧……”。

蔡兴尚主动拉着妻子去河边走了走,30公里的库岸线,只有3个专职护水员,相当于一个人就要负责10公里的河面。

这条河奔流不息滋养着咱们世世代代的乡亲,如果不是日复一日挑起这护水的担,哪有如今“一条大河波浪宽”,如果不是年复一年撑起这清漂的船,哪有如今“风吹桔香飘两岸”?

“管好河,护好河,就是跟河打上一辈子交道咱也愿意。”凭借着出色的驾船技术和对水域的熟悉,蔡兴尚成功转型成为一名出色的护水员,护水清漂越干越起劲儿。

从“捕鱼人”变身“护水员”,以蔡兴尚为代表的“护水员”成为了当地护水清漂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据不完全统计,在他们的努力下,今年以来清理枯木烂枝、河面漂浮物、白色塑料等垃圾5000余公斤,协助参与执法行动35余次,制止违规垂钓人员30余人。

退而不休,从“门外汉”变身“内行人”

天蒙蒙亮,护水志愿者李海涛就拿着编织袋出发了,志愿护水的这两年他养成了三个不成文的“老习惯”。

第一个习惯是去哪儿巡河就把妻子带去哪儿。当了十七年民办教师的李海涛,2020年退休后,原本可以跟其他人一样乐得清闲,可他却偏要“没事儿找事儿”主动请缨巡河护河。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河边都会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以脚为犁、以眼为镜,记录着点滴“河情动态”。而他的摩托车后座上永远坐着妻子刘丽华。

有人问起刘丽华支不支持他干巡河的事儿。刘嫂子抿着嘴笑着说道,啥支持不支持的,他就是头犟牛谁都拉不回来,非说别人是上阵父子兵,我们是巡河夫妻档。

第二个习惯是不去巡河就睡不着觉。李海涛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去河边转悠转悠,用他的话说,在河边呆惯了,不去一趟浑身不舒服,连觉都睡不好。春秋还好,最难捱的是夏天,气温越来越高,李海涛却越穿越厚,一早一晚河边湿气大必须要穿长袖长裤,否则老风湿又该犯了。

到了中午船上的温度最高能达到五十度,上晒下蒸,身上的衣服汗湿又晒干、干了又湿透,身上永远散发着洗都洗不掉的汗味儿、酸味儿和腥味儿,李海涛苦中作乐:“这么高的温度带个鸡蛋,能直接煎熟。”

冬天同样不好过,河风凌厉,像鞭子一样抽的人生疼,手脚冻伤是常有的事儿。回到家妻子总会打来一盆热水给老李泡泡手,有一次忘了添凉水,李海涛因为冻肿而失去知觉的手直接泡在开水里,瞬间起了水泡,担心妻子内疚赶忙打趣道:“你这婆娘,是想让我旷工两天啊。”妻子心疼的眼泪一下子又憋了回去,只默默准备了药膏,她知道老李是不肯休息的。

第三个习惯是走哪儿捡哪儿变废为宝。每次志愿巡河,李海涛都在身上绑个编织袋,走到哪儿就捡垃圾捡到哪儿,他总说这是垃圾,也是“宝贝”。

还记得前年夏天丹江口水库水位线达到170时,清漂队、清漂船全员出动连轴转了两个星期,最多一天打捞上来4吨垃圾,清漂船清理上岸和水流冲刷上岸的漂浮物堆积成山,清运不及成了大难题。

这时村里老百姓站了出来“这河又不是你们几个的河,来,我们都来伸把手。”

大家把岸边的树枝收捡回家当成柴火烧,把塑料瓶、易拉罐等收起来卖废品,白色垃圾、漂浮物等没有大车就用运柑桔的小三轮,没有小三轮就用摩托车,愣是愚公移山般地齐心协力清理完了垃圾山。

从那时起,李海涛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加入到“护河战线”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人只会越来越多,在他的巡河日记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水质清澈”“水面无漂浮物”等字眼频现。

牢记嘱托,从“一人行”变为“代代传”

眼里有河,更要心里有河。一艘小船、一根网竿、一顶草帽、一身红衣,他们用汗水守一方水土,他们用辛劳护一域清流,只因——

“南水北调工程是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吃水不忘挖井人,要继续加大对库区的支持帮扶。”

殷殷嘱托,重若千钧。库区人,全民参与,人人护河。清漂护水的过程中,或许会有许多困难和艰险,或许会遇到一些曲折和坎坷,但库区“守井人”一人成行,三人从众,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孙又有孙,世世代代,守水护水。

现如今除了每周一、周四两天集中清漂和日常“流动清漂”外,习家店镇还采取“积分制”管理,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村民、义务护水队、亲水志愿者,不分寒暑、日复一日地巡护在24公里绵延不断的河湖库岸线上,这支队伍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护水志愿队。“志愿者巡逻+护水船巡航+无人机巡查+渔政队协同+上级推送”的五重保障措施更是让清漂护水实现了水、陆、空“三位一体”的高效运转。

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蔡兴尚、李海涛这样的“守井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库清水永续北送”的世代承诺,这片水域才能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最美丽的生态屏障,才能在迢迢水岸、悠悠山间绘就“水清岸绿家乡美”的和谐画卷!(供稿:胡启笙 蔡明坤 马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