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立三十周年暨第二届全球文化管理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发布时间:2023-06-20 09:43:49 | 来源:东方网 | 作者:段丹洁 | 责任编辑:郭顶

6月1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立三十周年暨第二届全球文化管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云南大学、深圳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知名文化管理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书写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更大荣光”,对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数字文化管理、文化创意与管理创新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研讨,展望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并就如何推进文化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讨论,大会同时设立青年学者论坛,关注文化产业中的萌发的具体问题、现象与趋势。

30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蓬勃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于1998年普遍兴起,199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创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此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走过三十年。回顾三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对于强化专业自觉、专业自信,完善文化管理作为全球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教授吴静怡表示,上海交通大学是全国最早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之一,近年在学科融合、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了交大文科建设的主力军,从20世纪九十年代的学科初现到21世纪的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管理逐渐迈向专业化、学科化和团队化。国际文化产业学科人才建设注重文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上海交通大学顺势而为,与国际同步,经过两代学者的努力,依托多种资源为文管人才建设提供支持。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离不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离不开文化管理专家学者的交流。

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为交大文化管理创办三十周年表示祝贺,谈及学科发展,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聚焦文化管理研究、产学研发展,培养了一批国际性人才,搭建了全球文化管理研究基地等重要研究平台,承担多项重大基金项目,在时代赋予的重大机遇面前,将会积极为该领域的学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为诸位专家所践行的文化强国使命与担当表示敬意,并强调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发展在媒体与传播学院发挥了“抬头鹰”的作用,自申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以来,文管专业先后获得十九项重大项目的立项,在学院的科研工作中起到了表率和引领作用。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周泓洋表示,如今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关乎到国家文化的未来,文化央企应当践行文化产业发展,迎接挑战,承担使命与责任,成为发展先进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同时,传统文化观念的转型过程中存在着数字鸿沟,应当积极更新文化消费模式,把握数字化发展的先机,推动行业升级,创新风向标,共同承担文化强国历史重任。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波英分享了文化、创意、科技交融如何助推产业新模式,提出文化自信就是要相信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工具的更新带动了产业的优化,创意产业、虚拟世界为未来新消费提供了便利,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新内容。

数字化背景下文化产业面临机遇挑战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谈及产业体系、乡村振兴、高水平对外发展等都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上海的创意工业转型空间设施为例,引申出数字转型、技术更新为传统商业、传统空间带来的挑战和探索的可能,以及在空间和数字转型的过程中,生产要素、消费要素、传播渠道、实体空间的转换与平衡。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李向民从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说开,勾连起中国历史沿革中文化和思想的碰撞,提出中国在新的方式下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化、当前的文化内核指涉等核心问题。他以美术革命为域,探讨了文化交流在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贡献,引发与会者对传统文化意义和认识的共同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胡惠林从文化产业知识体系和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文化管理作为新型交叉学科所面临的学科体系挑战,总结了中国文化管理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构过程,提出面临转型创新,文化产业管理学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创新工程首席专家、教授祁述裕在《数字时代的文化管理创新》报告中,谈到了文化管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数字化推动文化管理变革,应当秉持适应性治理理念,深化文化管理创新。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康化报告了上海交大文管专业发展历程,从创立初期的专业定位、基地论坛、课程设置到发展之中的培养体系、培养风格、培养环境,再到内容、技术、学术、技术四个层面的未来展望,提出上海交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新文科建设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革命。

走文化可持续发展新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章建刚以文化分析的视角,从参与性、传媒性、市场性三个层面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界定,后通过后现代观的引入、借助与多克尔的对话,强调了大众文化仍然具有一切文化中最一般的启蒙性和创造性功能,文明对话总是和平的、商议性的,我们需要关注这种多元博奕活动中创生的更多艺术表现方式、修辞格和叙事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文化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单世联以当先的研究工作为基础,认为“创造性转化”是对百年历史的总结和升华,阐释了需要“转化”的内容和方式,重点区隔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提出“创造性转化”是指民族精神的自由舒展而非僵化的程式。

复旦大学中国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在媒介与文明的视角下探讨了网络视听行业的新使命,认为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文明形态紧密结合,媒介与文明已经成为社会演进的重大命题,提出网络视听行业形成合理文化架构、成为新技术革命的开放包容体系的可能性。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提出文化隐含于大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和社会事项,已显现为现代国家社会事实的系统。从国家管理的角度进行审视文化系统,需要遵循不同层级的文化发展规律,明晰当代文化管理国家的权限。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周建新提出数字劳动和情感劳动已不足以解释文化产业中的新型劳动形式,数字情感劳动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耦合机制,数字情感劳动通过营销创意、文化、和传播,进而对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带来直接的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阐释了互为视角的新闻传播与文化创意研究,探讨了从“信息基础设施”到“文化基础设施”的媒介技术范式转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休闲研究中心主任吴承忠从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入手,论证了新文科和新商科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变革,从多学科融合层面详细介绍了新文科背景下文化管理研究的内容对象、技术方法和学科体制。

分会场包括“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问题”“数字文化管理”“文化创意与管理创新”和“青年学者论坛”四项专场议题。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的专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研讨会闭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彭大银主持,分论坛主持与评议人就专题交流进行总结汇报。李康化作大会总结,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并提到,文化管理是维持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传统的文化在新背景之下被再次激活,文化管理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层次创新,在不同时期的创新和重构推进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自1993年以来,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以培养文化管理人才、构建文化管理学科为目标并为此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球文化管理学术研讨会国际文化是为中外高校文化领域学者、文化企业家、文化行政管理者、文化非政府组织管理者构建的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了文化管理学科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本次会议形式丰富新颖、报告主题鲜明、对于完善文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段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