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风雨历程凝心聚力 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发布时间:2023-06-26 17:32:5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胡文娟 | 责任编辑:郭顶

沙澧奔流,生生不息;风雨砥砺,四十芳华。沙澧河大地孕育着一颗闪耀的职教明珠——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也是漯河市第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

1983年初秋,一块偏远荒草地,满院梧桐锁清秋,三排瓦房、57名学生,这就是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最早缩影。

40年沧桑砺洗,高梧栖凤成就了一片职教天地,到1987年独立设校,更名为漯河市第二职业高中,再到后来的大华艺术学校,2000年更名为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经历了生存发展、规模发展、内涵发展、品牌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五个阶段,确立了“实施品牌战略,创办特色名校”的发展目标,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校”、“河南省职业学校管理强校”“河南省中职学校招生先进单位”和“河南省‘双高’学校”等荣誉和称号。

如今的漯河市第一中专实力雄厚、特色鲜明,拥有2大校区、4个教学部、25个专业,在校生7200多人,每年为全国各行各业输送优秀毕业生2500余人,特别是2022年新校区启用、承办省赛和“一带一路”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成立职教联盟,省赛成绩位居全省第一,成为沙澧河畔职业教育的明珠、大国工匠的摇篮。

漯河第一中专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业史和奋斗史,近几年,学校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为抓手,以省部共建职教高地、厅市共建创新发展高地为突破口,以实施新校区建设、校本部改造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三大工程”为重点,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向更高质量、更有结构、更可持续跨越,从“大有可为”走向“大有作为”,进入学校发展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该校党委打造出了“做职教先锋、育大国工匠”的“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品牌。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认真落实“两个责任”,切实把学校“一岗双责”目标任务项目化、具体化,以党建引领学校发展,不忘初心,建设人民满意的职教名校,学校多次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一校一品”党建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三大工程奠定学校高质量发展基石

新校区实现搬迁入驻: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位于召陵区职业教育园区内,庐山路东侧,日月潭路南侧,新校区计划占地300亩,其中新校区一期占地221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规划在校生9000人,总投资3.4亿元。新校区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校区的搬迁入驻全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打开学校发展的新局面。2022年9月16号漯河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实现顺利入驻,目前,新校区二期建设已经开工动建,学校的发展将会再上新台阶。

标准化建设成绩喜人:全面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认真落实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通知》。投入400多万元添置21万册图书,补齐了长期以来图书不足的短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各项达标比例。最终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全省首批通过验收的76所公办中职学校之一,是漯河市唯一一所通过验收的标准化中职学校,并获得省厅奖补资金950万元,资金额度在全省位居第二。2023年3月,学校协助教育局成功召开漯河市中等职业学校2023年标准化学校建设现场会议,进一步引领、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老校区改造焕然一新:以创建省级文明校园为抓手,实施老校区改造工程。改造面积达12872.3平方米,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师生赞不绝口。学校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工作也顺利通过市文明办的初检,在市文明委拟推荐的18个新增省级文明校园中该校排名第一,年初制定的创文目标顺利达成,这标志着学校管理水平的再度提升。

品牌建设书写学校发展高质量

师资队伍雄厚有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心推进教学改革。2022年12月,卫世瑜老师被评为河南省名师,胡文娟、袁建伟、陈磊三位老师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2023年2月,李哲老师被评为“漯河市首届思政课名师”;陈晓华老师被评为“中原英才计划”中原教学名师。2023年4月,英语、思政、计算机中等职业学校中心教研组会议在该校召开,高淑红、李哲、陈晓华老师被评为学科中心组长。学校以此为契机,发挥学科教研中心、名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学校教师加快专业成长。学校现有正高级讲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干部1人,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1人,省优秀管理人才2人,省级专业教学名师8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中原教学名师1人,漯河市拔尖人才2人,漯河市最美教师1人,省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32人,“双师型”教师达86%以上,以“双名”人才工程为抓手,选培名班主任和名教师,设立工作室,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了教学与科研骨干队伍的梯队结构。

育匠润心品牌初现:立足“平安校园、卫生校园、礼仪校园、活力校园、文化校园”五园创建,进一步完善校园育人环境,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养成教育和行为教育,五育并举,三全育人,致力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在河南省第四届中华经典诵读写讲大赛中,我校推送的“读中国”、“少年中国说”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学校志愿服务队被评为“漯河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获漯河市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河南省赛金奖;其中“金剪子”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2022年全国中学生志愿服务示范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校获得河南省毒品预防示范学校,漯河市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课程建设勇攀高峰:2022年10月,学校被评为“漯河市中小学思政课示范基地”。2023年3月,学校作为代表参加漯河市首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校长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充分体现我校思政特色的示范引领作用。2022年10月,新媒体技术应用课程作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建设。2023年3月,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建设成功获批立项。

智慧建设融通你我:庐山路校区智慧化校园建设突飞猛进,成效明显,圆满完成了第一期1100万的智慧化校园建设任务,构建了以物联网管控中心、信息广播中心、校园安全中心、办公服务中心、后勤服务中心、课堂教学中心、教务管理中心、校园大数据中心、资源中心九大平台为核心的智慧校园建设基础,高标准,高要求,高起点,获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岗课赛证谱写学校新高光时刻

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努力提高服务本地经济的能力。按照教育部等八部门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精心安排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工作;服务本地经济,与漯河联泰食品、三剑客奶业、漯河卫龙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与漯河耘初、北京易初、漯河超锐、江苏伯乐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在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河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示范点立项建设名单的通知》中,该校位居八所中职院校首位,再度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品牌效应。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三教”改革,围绕升学就业双导向组织实施教学,理工类专业推进四步教学法,艺术服务类专业推广2422专业教学模式,文化课实行分层教学模式,各教学部、教研室制定计划有序推进,效果良好。修订完善学分制实施方案,为职教高考、双导向教学打下基础。陈晓华负责的《Photoshop CC图形图像处理》课程被认定为202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电子商务专业的《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被评为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学校被评为首批漯河市中小学思政课示范基地。

技能大赛再续辉煌:成功承办了2022年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文化艺术类服装设计与工艺、装备制造类零部件测绘与CAD成图技术两大赛项,成功承办了近300人参加的20个项目的漯河市技能竞赛,成绩位居全市榜首:获得89个一等奖,63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63个赛项顺利晋级省赛。2023年3月16日—30日,学校共报送77人,抽取项目65人参加装备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加工制造技术类、交通运输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电子技术类及中德班9大类34个专业赛项的比拼。经过激烈角逐,学生组共计获得一等奖31个,二等奖39个,一二等奖总获奖率56.5%;教师组获得一等奖2个,三等奖1个。获奖数量再创新高,一等奖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奋力筑梦成就未来砥砺前行时不我待

2023年,是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蓄势发力、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学校迎来四十岁生日,回望历史,一路风雨一路歌;展望今天,奋楫逐浪不停步,千帆竞发,更要勇立潮头,聚焦自身品牌,积极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立足行业,开门办学,助力本地经济发展:不断融入行业企业发展,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全力推动全市经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在新征程上谱写新篇章、夺取新胜利!(胡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