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江河的技术弄潮儿——记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孟底沟项目部总工程师崔春

发布时间:2023-06-29 17:45:10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赵茜

崔春,男,中共党员,现为中国能建葛洲坝二公司孟底沟项目部总工程师,先后获得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文明职工”“质量管理先进个人”等荣誉。

2008年毕业参加工作至今,他先后参与了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老鸦岭尾矿库工程、宜兴市油车水库工程、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孟底沟水电站等数十个重点工程建设。从施工到质检再到技术,在15年的工作实践中,他不断充实理论知识,丰富现场管理经验,在抽水蓄能与传统水利水电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筑起一座座行业丰碑,一张张世界水电名片,成为新时代水电建设行业的技术弄潮儿。

工艺创新 匠石运金

多年施工履历积累了丰富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经验,与崔春共事过的同事无不被他细致严谨又精益求精的态度折服。在大坝填筑施工中,为强化施工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施工时效,他提出将原本的整层平齐填筑方法更换为分区分块流水施工工艺,有效避免了工序交叉干扰问题,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设备效率。

他率先牵头引进数字化大坝技术,对各项施工参数进行实时监控,并能进行实时纠偏和整改处理;创新型采用翻模固坡砂浆法代替碾压砂浆法,并主导翻转模板设计,实现模板相互之间全方位灵活角度调整拼接,既省时还省力;在混凝土浇筑、养护、裂缝处理等系统难点痛点上,从零下几十度的丰宁转战到昼夜温差也达几十度的孟底沟,在大温差、高海波等极端恶劣环境中,崔春同志也都系统总结出成熟成套的施工工艺,如面板混凝土滑膜施工工艺、XP苯板保温工艺、高寒大温差地区超长混凝土面板一次成型及防裂施工关键技术工艺等,为工程建设及行业技术提升做出了贡献。

科技攻关 硕果累累

从青葱岁月到而立之年,从初出茅庐到身经百战,崔春执着耕耘自己的技术创新事业,潜心钻研,勤恳严谨,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用技术创新助力项目建设,以技术创新激发项目动能,为一项项国家级重点工程把脉问诊开良方,15余载风雨兼程,15余载春华秋实,终修炼成为大师级的技术专家。

为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出最优施工技术方案,崔春成为了“山坡上的拓荒者”、“绝壁上的攀登者”。他常常带领团队进行现勘,收集原始数据,在夜深人静时,对技术方案进行“精修”。正是他的孜孜不倦与钻研深耕,他及他带领的团队先后获得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与监理协会优秀QC成果二等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中国水利协会优秀QC成果二等奖,并形成《浅谈高寒地区超长面板一次成型防裂技术应用》《浅析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混凝土裂缝施工技术》《陡峭岩壁多级索吊设计和施工技术》等多项理论成果。

降本增效 成绩斐然

常人眼里技术工作是枯燥的,但是崔春对于技术工作是偏执的、是热爱的,更是有无限憧憬的。他始终坚持理论来自实践更要服务指导实践的态度,将技术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工程,通过不断地技术总结、提炼和创新,转化为实际成果,推动工程高质高效发展,引领行业前进。

通过技术攻关转化为成果优势,他为项目部在节约成本、增收效益方面功不可没。崔春主导开展的“提高坝体填筑单元一次验收合格率”QC课题攻关在保证施工质量、进度的情况下,节约成本达121.25万元。在大坝填筑过程中,他发现料源存在问题,并通过反复的工艺性试验,确定了新料场料源,确保了工程施工的连续性,同时也为项目部增加了近600万的产值。他主导的“高寒大温差地区超长混凝土面板一次成型及防裂施工关键技术”创新研究,解决了混凝土裂缝问题,降本增效取得较好成绩。

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在雅砻江“三高一创”基建3.0建设理念的指引下,崔春引领项目部大力推进智慧工地生产管理要素与BIM技术应用深度融合,积极推进“BIM+智慧化工地”建设,将智慧工地理念应用于项目的现场施工管理上,将监控系统、语音提示系统统筹于智慧化信息平台,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统计,辅助于项目管理决策,将BIM模型与进度管理系统、质量安全系统有机结合,实时查看项目进度和质量安全管理情况,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提质。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他结合专项施工方案制作重难点施工工艺视频,将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变成通俗易懂的视频,向施工人员进行交底,帮助施工人员理解各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工程质量。同时,通过施工各部位区域综合调整,深化设计图纸,减少材料浪费,并保证了整体美观,让工地既有“颜值”,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