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19 13:49:3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珍珠、谢辉、王磊 | 责任编辑:赵茜

县域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汉阴县牢固树立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城市发展理念,致力于打造陕南高质量发展桥头堡,吹响“品质引领、产城融合、全域提升”的嘹亮号角,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品质城市和幸福生活为两翼添彩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精益求精、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城市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致发展,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质感,先后荣获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和十大最具投资发展潜力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省级森林城市、陕西省县城建设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规划引领为先,绘织高质量发展新蓝图。坚持规划引领,立足“五纵六横七街八巷”的路网框架,优化城建和产业布局,控制县城开发边界,不搞摊大饼。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深化“多规合一”,实施“多点多级”创新驱动发展,全方位提升“山水相依、城景交融、现代宜居”的城市品质。在已建成区内以提档升级、提级扩能、提标扩面、提质增效为主多点式区块化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资源整合提升和人居环境改善,发展“多点”。以太平、双星、中堰、解放、花扒片区为五个经济增长极,围绕居住、旅游、产业、绿地四个体系组合片区项目布局,每个片区既是特色化组团,又是主城区的经济引擎,打造“多级”。紧紧围绕“5755”发展战略,在多点多级的发展支撑下,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

项目建设为王,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近五年来,通过加快推进县城建设,城市水、电、路、气等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县城道路总长由70.55公里增加到110.75公里,道路总面积由122.65万平方米增加到175.32万平方米,供水管网由49.05公里增加到81.4公里,排水管网由106.72公里增加到131.9公里,燃气管网由11.71公里增加到35.8公里,公园广场由5处增加至10处,绿地面积由262.5万平方米增加至349.22万平方米,县城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11.27公里/平方公里,县城500米半径范围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达到85%,县城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达到15.11公里/平方公里,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3.68公里/平方公里,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8.97%;县城燃气管道密度达到4公里/平方公里。作为拿到陕西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首张入场券的项目县,县级配套7600万元,争取世界银行贷款2亿元,历经六年,共建成沥青道路7.2公里、跨河桥梁5座、供水管道主次干管15公里、公园绿地9万平方米,实现了74条街区125个街口交通标识全覆盖,新增城区重要交通路口信号灯6处,开通运行了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系统,城市资产实现了智慧化管理。县城经济总量由 2017年的55.7亿元(全县经济总量为95.2亿元)提高到2022年的75.8亿元(全县经济总量为119.6亿元),5年提升20.1亿元,占全县GDP的比重由2017年58.5%提高到2022年的63.4%。克服疫情影响,全县近五年的GDP实现了年均3.9%的增速,并高于安康市平均增速水平0.6个百分点,在全省76个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第34位。

产业支撑为重,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最大限度发挥各版块区域的区位、交通、生态、产业、人文等优势,强化产业支撑,进一步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通过强化中心城市功能错位,加快推进城市重心转移,以“产”做文章,建好五大组团,构建起了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老城组团以文峰塔为标志,建设老城文化街区;城东组团重点发展电子线束、电子智能穿戴等产业体系,打造创新发展引领区;城西组团布局发展书画软装、文化创意、中医康养等业态,搭建陕南非遗文化展示展演展销研习交流体验平台,打造城市文化新高地;城北组团依托22家金融机构,打造汉阴小微“华尔街”;城南组团以五大城市综合体为中心,推动现代商贸业集群发展。五年累计投资46.5亿元,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64.4万平方米,房地产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达到4.1%,县城商贸企业实现零售额22.1亿元,占全县的比重达到66%。狠抓经开区建设,不断增强产业支撑力,“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稳步构建、良性互动,迸发出生机活力。截至2022年底,汉阴经开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37亿元,修建主干道路14公里,建成供排水和通讯管网14公里、标准化厂房42万平方米、公租房400余套、污水处理站2座,入园企业达到176户(其中规上企业53户、外贸企业22户、外资企业5户),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11.8亿元、进出口总额4584.5万元、税收1.09亿元、园区就业11680人。

民生保障为本,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急难愁盼事情抓起,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在住房、出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打造一座有共鸣的城市。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累计投入3.17亿元,建成投用了凤台小学、第三幼儿园、实验中学等6个教育项目,城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县城学校校舍面积达30.6万平方米,占全县的53%;拥有中小学生2.65万名,占全县55.3%,有效缓解了“入园难”“上学难”“大班额”等难题,助推了教育质量大幅提升,中考良好率由2018年的12.3%提升到2022年的29.7%。高考二本上线率由2018年的80.9%提升到2022年的87.1%。长足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强化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近年来总投资2.445亿元,实施建设了县人民医院南区分院、涧池分院等5个项目,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同时,全县组建3个紧密型医共体,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平均每万人拥有卫生床位数由三年前的51张提高到91张,县域内就诊率由83%提升到90.1%,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从2019年的29.3%提高到58%。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近5年累计投资1.08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实施花扒片区智慧颐养中心,建成了县城反哺堂老年公寓和农村特困供养机构11所,共计床位1400余张,平均每千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2张,稳居安康市前列。

环境保护为要,擦亮高质量发展新底色。聚焦“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月河”这一目标,投资3.4亿元,持续健全完善以县城和集镇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月河沿线村级排污口收集为中心的三大污水治理体系,在县城和8个集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2.8万吨/天;实施城区雨污分流项目和月河沿线排污口污水收集整治项目,建成污水管网 48.485公里;2017年至2022年,全县流域地表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汉江、月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开展城市散煤散烧治理和工程建设扬尘管控,推广普及清洁能源。2022年,汉阴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5天,较2017年增加46天,优良率为97.26%;综合指数2.9,较2017年下降35.41%;可吸入颗粒物(PM10)42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45.45%;细颗粒物(PM2.5)27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38.64%。

招商引资为源,打好高质量发展主动仗。深化领导带头招商、干部人人招商、全民安商富商,持续践行“九条承诺”,精准开展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2017-2022年共招引水务信息大厦建设项目、城东解放片区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等招商合作项目472个,项目总投资达552.8亿元,完成到位资金458.4亿元。截至2022年底,全县市场主体总量达到23910户,较2017年增长200.3%。其中:企业总量达到4722户,较2017年增长488%;个体工商户总量达到18626户,较2017年增长167.7%;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562户,较2017年增长176.8%。县城拥有“五上”企业139户,占全县的62.3%。县城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约为148户,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文明进步为魂,提升高质量发展新内涵。通过建立全县各镇各部门各单位“四个城市”建设的绿色任务交办清单、黄色督查提醒清单、红色问责清单、负面(扣分)标准清单和奖励(加分)标准清单等压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扎实推进干净、畅通、宜居、文化“四个城市”建设,发出汉阴县“四个城市”建设规范市民行为倡议,坚持每周三开展“保护母亲河捡拾垃圾”的文明实践活动,全民动员,加速形成全县人民热爱汉阴、建设汉阴、奉献汉阴的良好风范。2022年,市民对市容环境满意度达到98%,市民对国家森林城市满意度达到99%。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18年8.9%提升到2022年的21%。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3年增至7.93年,增加0.63年。

汉阴,一颗镶嵌在秦巴汉水间的璀璨明珠!在这片北有起伏山地丘陵,南有绵延崇山峻岭,月河谷地广阔肥沃,汉江绿水滔滔奔涌的神奇土地上,勤劳智慧的汉阴人民在山水间描绘出色彩斑斓的画卷,书写出波澜壮阔的诗篇,弹奏出婉转动人的乐章,一个配套完善、功能齐全、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锦绣汉阴正在月河城镇带上展翅高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篇章贡献汉阴力量。(图文供稿:汉阴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张珍珠、谢辉、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