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碧水清波,共绘美丽中国——水产学院“美丽乡村”水域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团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3-07-26 15:57: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佳璇 郭雨辰 | 责任编辑:郭顶为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进一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维系河湖生态功能,增强青年学生爱护江河湖库意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近日,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美丽乡村”水域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团奔赴河南省淅川县开展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深入调研近年来南水北调工程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弘扬南水北调精神的基础上,守护一江碧水清波,共绘绿色美丽中国。
聚焦水域促环保,呵护碧水润北方
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千里调水,源于淅川。来到“天下第一闸”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枢纽工程,服务团师生举目眺望,只见坝体上游,宽阔的引水渠向南方蜿蜒,连接着辽阔的丹江口水库;坝体下游,输水干渠伸向北方,一直延续到首都北京,这一泓清水见证了人类的壮举,也震撼了每位队员的内心,大家深刻体会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敢于吃苦、团结拼搏、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渠首精神,也切身感受到了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告别渠首大坝,服务团前往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渠首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在与中心座谈交流的过程中,副主任南淑清为师生介绍道: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送”,中心在库区设置了21个自选点位和3个国、省控湖库点位,建成库区及入库河流的1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个浮标站,做到对入库和库区水质监测全覆盖。每当汛期来临,为迅速掌握第一手河流水情及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行情况,中心更是领导带队,常态化开展入库河流断面巡检,紧盯水情变化,加强监测数据的分析研判应用,持续每天发布预警信息,及时向市、县生态环境局报送,发挥好生态环境监测服务保障作用。据悉,自通水以来,河南段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监测环境助发展,扮靓乡村惠民生
随后两天,服务团按照事先规划,从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出发,依湖而行,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深入库区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成员们各自携带实验设备到达既定监测点,在完成基本的水生环境调查后,队员们利用浮游生物网和采水器等设备,对监测点位开展全面深入的取样调查,内容主要涵盖:浮游动植物定量与定性样品采集、不同水层深度水样的指标测量以及底泥和底栖动物、溶解氧、总溶解固体(TDS)、电阻率和电导率的监测。整个采样过程井然有序。
期间,带队老师耐心指导,及时提醒大家现场采样的注意事项,包括采样深度、取样方法、样品重量、样品编码、样品保存条件等,并对每个点位的样品及相关记录进行审核,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以期为进一步改善库区水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感悟精神增智慧,凝聚前行新力量
最后,服务团来到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纪念馆开展参观研学,紧密结合主题教育,进一步以学增智,以学铸魂,把握时代精神脉络,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凝聚勇毅前行力量。
参观过程中,服务团了解到,淅川县所在的丹淅流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楚始都丹阳的所在地。在水库蓄水前,国家文物部门曾在这里出土文物二十万余件,其中不乏王子午鼎、云纹铜禁、青铜神兽等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丹淅流域的众多古城池、古建筑被拆除,当地的楚韵华章也连同古遗址沉没在烟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库。
来到二楼展厅,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帧帧视频生动讲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光辉历程、南水北调精神的丰富内涵、南水北调移民的壮丽史诗……特殊的区位,独有的水文,让淅川承担起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历史重任,成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
一泓清水奔流千里,一条水脉润泽沿线。南水北调不仅是供水工程,更是保障水安全的战略选择,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体现。
实践结束后,服务团成员纷纷表示,必将南水北调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倍加珍惜用好这一江清水,在树牢节水观念,增强节水意识,自觉引领节水风尚的同时,努力发挥专业所长,持续聚焦水质保护宣传,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用实际行动回馈水源区人民,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美丽中国增光添彩。(水产学院 李佳璇 郭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