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塑旅,且歌且行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子开展“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03 17:39:3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施嘉仪、徐家松、杨依婷 | 责任编辑:赵茜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赓续文脉兴文旅,筑梦乡村共繁荣”社会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于6月29日至7月3日走进福建省泉州市开展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致力在实践中弘扬非遗技艺和海丝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文旅产业的融合与创新。
图为实践队于泉州站的合影。徐家松 摄
扬帆远行贯西东,海丝之韵吹新风
追迹海丝,展望未来。“五千年的文明,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告诉我们从何而来;五千年的文明,创造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时代的印记告诉我们,将走向何处。”为了更好的学习并传承泉州文化,6月30日上午9时,实践队来到海外交通博物馆,从古时的牛皮船到郑和下西洋的宏大模型,从单一的建窑到丰富的龙泉窑,馆中各色展品再现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港口的繁荣景象,无声地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那一段传奇史,展现了泉州人民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海丝精神。
展品们静静躺在历史的百宝箱里,在时光的磨洗下愈发熠熠生辉,让实践队看到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充满活力的泉州,更让实践队员们意识到,在新时代下,传承和发展海丝文化和海丝精神,积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挥其历史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海上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是泉州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图为实践队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门口的合影。徐家松 摄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各时期的陶瓷展区。杨依婷 摄
探访浔埔之古韵,绽放非遗之花华
以花为簪,共赴繁盛。6月30日下午2时,实践队到达泉州市浔埔村,走进村里,仍随处可见慕名而来体验“簪花围”之美的游客,戴簪花,着古装,姹紫嫣红,绚烂明丽,仿若一片流动的“头上花海”。为进一步探索浔埔文旅结合发展之路,实践队员参观了蚝壳厝等古建筑,亲身体验了非遗技艺簪花,了解簪花的具体过程,学习簪花的发展历史,亦感受到了感受到了浔埔村人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体验过程中,实践队员通过与簪花技艺传承人的交流,了解到浔埔村的非遗簪花技艺是一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制作技术。簪花是用细薄的竹片和丝线精细制作而成,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风格。浔埔村的居民们世代传承着这项技艺,在制作过程中精雕细琢,使每一枝簪花都成为一件艺术品。簪花不仅作为盛大节日的特殊装饰,其更是承载了当地村民的情感和文化记忆。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是先辈情感与信念的映射,应是可见、可亲、可参与、可融入大众生活之中的生活体验。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游客热衷于在旅途中探索和体验非遗,旅游体验也成为非遗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方式。浔埔村所代表的簪花艺术在当代技艺传承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下,也变得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2008年,浔埔女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等非遗文化经由后人的传承和发展,正在鲜活地被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所感知着,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泽被后世,走向世界。
图为当地蚝壳厝外墙墙面。徐家松 摄
图为实践队员亲身体验当地簪花文化。施嘉仪 摄
红色引擎铺新局,绿色赋能产业兴
抚今追昔,唱响红歌。7月3日,实践队来到德化县水口镇昆坂村。昆坂村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以红色文化为特色亮点,致力打造红色教育和研学教育两大板块,为村庄迎来了新的生机,实践队员们参观了村内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陈列馆、红军食堂等革命遗址等等,寻访革命遗迹,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旧址不仅记录着先辈们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烽火岁月,更为当地的红色旅游发展开拓了新局面。
同时,昆坂村地处石牛山山麓,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等4张“国字号”生态名片。一座座房子被绿色环绕,一片片竹海令人目不暇接。昆坂村当地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推进农旅融合,以绿色赋能,亦走出了一条扎根沃野、撬动山水的文旅发展新路径。
在文旅融合中,既能用脚步丈量大好河山,亦能与文化相伴同行,彼此成就;既能在“行万里路”中开阔眼界,也能在感悟“诗与远方”中收获精神成长。通过这次实践,队员们深刻体悟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也对文旅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泉州,一个融合历史与现代的城市,簪花绽艳,海丝纵横,泉州正绽放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队员们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在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下,泉州地区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乡村将会实现共同繁荣和振兴。而实践队也将致力于做好实地调研,为文旅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乡土文化和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中更好发挥作用集思广益,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担起青年应担之责任,为泉州的美丽与繁荣贡献一份力量。(施嘉仪、徐家松、杨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