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瑶海区嘉山路街道:党群“议”家亲 敲开“幸福门”
发布时间:2023-08-11 15:07:5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金鑫、邓雪芹 | 责任编辑:郭顶“希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可以打造一间小书吧,购置一些书籍、字帖等,让我们就近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场所放松一下。”“依我说,可以在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打造一个学习阵地,为大家在业余时间充电赋能提供一个平台,不断提高知识水平!”近日,临桥苑小区的居民围坐在一起,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打造展开激烈讨论。
社区工作人员客串“主持”,发起“群聊”,营造去形式化、非正式化的宽松气氛,让大家在谈笑风生中了解民情民意、宣传家事国事,打破部分居民不想议、不会议、不敢议的思维“藩篱”,将民意“直通车”切实开进群众心坎里,这样的议事场景每周四都会准时在嘉山的生活小区里上演。
今年以来,合肥市瑶海区嘉山路街道聚焦小区治理难点问题,积极探索打造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议事场所,以“板凳会”“廊庭会”等形式,搭建起“党群议事会”的协商议事平台,通过多方参与、民主协商、互融互动,实现汇聚民智、凝聚民心、探索创新的效果,确保居民的“急难愁盼”有地可讲、有人来管。
变“你讲我听”为“群策群议”
街道立足辖区实际,通过“5+X”的形式确定协商议事成员,“5”为5类基本成员,即社区党委代表、小区党支部代表、物业、党员干部、群众代表;“X”为非固定人员,包括辖区民警、企业负责人、红色小管家、楼栋长、志愿者等。同时,结合实情,规范议事流程,实施“四步工作法”,即精选议题、阳光议事、执行落实、反馈通报,确保所议之事得到落实。固定每周四为议事日,围绕居民关注的某一件烦心事展开详细讨论。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共同为建设和谐小区积极建言献策,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传统会议模式,“热火朝天”的议事氛围,让平日里安静的小区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
“过去大家遇到烦心事,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反馈问题,然后等待相关部门来处理,我们真正参与进去的环节并不多,即便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也不方便表达。如今通过这种‘家门口’的议事会平台,有事大家提出来,共同商议解决办法,公平又接地气,我们都很喜欢!”东明新村小区居民李女士说道。
变“圆桌会议”为“板凳会议”
围绕“有地议事”,以小区为原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议事场所从室内转到室外、搬到群众身边,在居民集中休闲的区域,建立廊亭议事、花园议事、树下议事、广场议事、庭院议事等议事平台,引导群众利用茶余饭后、休闲锻炼、工作之余的时间参与身边事的讨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协商议事、参与小区治理,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难题在哪里,‘小板凳’就搬到哪里。”
流动的“小板凳”,走到哪儿就议到哪儿,说得都是百姓关心的“大事”,议的都是社区发展的“热事”:垃圾怎么分类,在家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口袋游园”建成后,会让周边社区环境更加整齐优美,让大家多了一个休息歇脚的地方,每天在这里散散步,唠唠嗑,活动活动筋骨,带着孩子遛遛弯,幸福感满满!……
今年以来,街道先后在辖区住宅小区打造“议事亭”、“议事角”、“议事站”等多个议事协商点,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参与,拓宽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渠道。“无论是民生政策宣传、小区建设发展,还是矛盾纠纷化解等事项,我们都是在‘家门口’规划落实的。”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变“急难愁盼”为“满意清单”
通过一场开在家门口的“议事会”,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摆在桌面上,参会者畅所欲言,社区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现场办公,结合大家的意见形成解决方案,不仅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更为直接的渠道,也激发了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从过去被社区请来到现在不请自来,从“要我说”到“我要说”,“露天党群议事会”在居民中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议事会,作用大,楼栋事务全靠它;大小事,群众议,科学民主有规矩!”今年58岁的老党员王大爷是议事成员之一,参加完议事会的他有感而发,即兴“创作”了这句顺口溜。多年来,他积极联系街坊邻里,充分收集民情民意,一直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这种“有话就说、有事就议”的党群议事机制议出了团结、议出了干劲、议出了新气象,居民表达诉求的渠道畅通了,也更有主人翁意识了。
通过协商议事,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切实提高了大家参与小区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集思广益,讨论商定小区的大小事务,形成“听民声、解民忧,零距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的良好氛围。
在党群议事中凝聚共识,在多方参与中聚智成事。今年以来,街道共开展小区党群议事会30余次,收集居民意见建议150余条,协商解决飞线充电、停车位划分、围墙修补等问题50余个。
下一步,街道将充分运用好“党群议事会”协商议事平台,切实把群众“心声”变成“民声”,让“民声”变成“掌声”,不断打通小区治理脉络体系,让幸福洋溢在每个居民脸上。(金鑫、邓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