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垦橡胶事业中坚守初心——记云南省劳动模范谭志菊
发布时间:2023-08-17 17:34:0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胡传玉 郭元涛 | 责任编辑:刘生在祖国西南边陲一脚踏三国的边地曲水,有一种生活叫“云胶人”的生活。这里是无数个橡胶从业者的诗和远方,也是每一位“云胶人”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有12.31万亩的“绿色银行”:橡胶产业;这里有“党政军警民企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画面;这里有从万亩荒山到莽莽胶林的美丽蝶变……
抚今追昔,创业初期,恶劣的自然条件极端考验着创业者们的毅力和决心。
创业艰难百战多
荣获云南省劳动模范的谭志菊回想起当初的创业史,可以说是“创业艰难百战多”。
吃的是老苍米,“石板油”(硬得像石头一样)木薯叶和山茅野菜。
住的是自己搭建的杈杈房、篱笆房、油毛毡房,夏天像蒸笼一样闷热,还没水、没电,一到晚上蚊虫肆虐,蚂蚁、老鼠都会跑到被窝里来。
开垦区内全是荒山荒坡,河流遍布,完全没有道路,运送胶苗全是靠肩挑人扛,跋山涉水。那时候的管理费用才1元钱一亩,后来涨到了3元一亩,资金困难时候一年都发不下来一次。队上员工吃的盐巴味精都是队长、会计出面跟小卖部赊账。一年中过节时候能吃上一两次肉就很不错了。
那时候最怕的还是雨季,热带地方的雨季除了狂风暴雨还会有鸽蛋大小的冰雹,我们住的大部分是油毛毡和塑料棚盖起来的房子,冰雹把所有的房屋打的千疮百孔,有的房头直接被大风吹走,家里所有的床铺、衣服家具全部被淋湿,连生火做饭都十分困难。有小孩的人家一边要把小孩塞进床底下,一边要忙着去拉住房头的塑料棚,等大人收拾好破壁残垣的房子后,小孩已经哭睡着去了。
最让人痛心的还是冰雹过后的山上,只见地上白茫茫的一片,鸽蛋大小的冰雹铺满了橡胶地台面,大风过后的胶林东倒西歪,有的胶树被连根拔起,有的被大风撕裂开来,树身还不断流着乳白色的胶水。在山上没地方躲避的员工也被冰雹打伤,许多家禽也被活活打死。看着山上整片光秃秃的胶树,眼前东倒西歪的杈杈房,身边泣不成声的家人,此时多么坚强的男人也会放声大哭起来。
但是,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每天清晨天刚亮,一声哨响,全体员工照样列队出动垦荒,当天的工作量必须当天完成。
那时候每位员工要按照60、70、80公分的要求每天要挖出10个橡胶坑,才算完成任务。垦荒过程中对抗的不止有烈日当头的暴晒,还要面对风雨冰雹的突袭。热带地区的原始丛林中,有很多的虫蚊蚁兽,最常见的就是蚂蟥和大黄蚂蚁,员工们常常被咬得鲜血直流,每一位开垦过来的“云胶人”身上都留有被蚂蟥叮咬过的伤疤。
那时候人们常说:“我们农垦人不怕苦、不怕累,共产党员连死都不怕,不要说这小点伤疤”。
那时候,许多员工小娃没有人带,独自放在家里又不放心,每天上山就只好将小娃一同带到山上,挖好一个橡胶坑就摘几片芭蕉叶垫在坑中,把小娃放进去自己玩,每挖好一个,就挪到下一个坑里继续玩。山上烈日当头,等干完一天活回家时,小娃已经晒得黝黑通红,全身都是泥巴,身上全是蚂蟥和大黄蚂蚁咬出的伤口。
在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开垦岁月里,当然更辛苦的还是男同志们,遇到领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的时候,中午开垦回来随便吃点便饭,又要到十多公里外的集中点领取米油盐和生产工具,那时通往我们土卡河方向的道路只有一条,雨季天经常塌方堵路,要过河、爬坡、砍树藤,大部分时候领物资回来就是半夜了,点着煤油灯吃些冷饭,就赶紧休息,第二天还得上山开垦。
当时参与我们三队开垦的就是三十多人,大多数是二十多岁的单身汉,大家三四个一起挤在一间十多平米的杈杈房里,吃的是大锅饭,洗漱就在旁边小河边上搭建一个简易的窝棚。队上没有办公室,队干办公睡觉都在同一间杈杈房里。
那时候我们女同胞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基本没有保障,生理期时候用的都是大捆大捆的老糙纸。现在每次和队上那些老员工们聊天,回想起艰辛的垦荒历程,那些酸甜苦辣,历历在目,都是无尽的感慨。
构建命运共同体
2006年,谭志菊一家人在公司管理了35.52亩橡胶地,刚开始时候,每亩地的管理费大概就是1到3块,很多时候一年都发不下来,到发钱时候把平时赊的账还了,还会倒挂,没有办法,谭志菊丈夫平时只有到其他队参加开垦和管理,贴补家用,谭志菊就负责在家里带小孩和割胶。
那时候谭志菊小孩只有一岁多,每次上山割胶前,都要把他哄睡着,锁在家里,然后再上山割胶。
记得有一次,谭志菊到一块新增的林地割胶,出发时候,漆黑的天空开始出现闪电,有点点雨滴,想着不会下太大,如果今晚不割,刀次就不够,就没有产量没有收入。等到了林地时候,雷声越来越响,接着雨越下越大,已经无法割胶,那时候还没有盖窝棚,谭志菊只有穿着雨衣蹲在橡胶树下,一边想着家里的娃娃,一边心里十分害怕,本来谭志菊胆子也挺小,一个人在漆黑的胶林里过夜,又是雷声、又是大雨,那晚上不知道想了多少回为什么选择这里,不知道哭了多少次,脸上流下来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
大雨下了一整夜,到天刚微微亮时才小下来,后来谭志菊赶回到家里,看着邻居抱着她小孩,才知道,昨晚打雷时候小孩就醒了,邻居知道谭志菊上了山,爬起来帮谭志菊带小孩。当谭志菊把小孩抱过来时,娘俩又一同哭了起来。那晚其他员工因为下大雨没有人去割胶,一整片寂静山林都没有灯光。
那时候生产队上像谭志菊一样的家庭也很多,有的夫妻带着孩子一起上山割胶,把小孩放在窝棚里,有的老人帮忙在家里照顾,有的只能把小孩忍痛锁在家里。但不管怎么做,为人父母都是最难受的。
另谭志菊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大概07年的时候,林间道路还不通,许多林地要经过小河才到得了,胶水全部要靠人工背和挑。有一天天刚蒙蒙亮,准备好胶桶用具,带着孩子前往林地收胶水,来到小河边时,刚好遇到已经收好胶水准备过河回家的员工,夫妻两个一前一后,妻子刚走到河中间时,脚没站稳,身子一歪,连人带胶桶冲走好远,她死死抱住胶桶,大声喊叫,谭志菊来不及照顾河边自己的孩子,急忙抓起根树棍就赶到河里面,她丈夫也放下胶桶跑过来,费了好大劲才一起把她救回到岸边来。等到了岸边才谭志菊发现自己的小孩正站在河边水浅的地方一直喊妈妈,原来前一天晚上下大雨,第二天早上河水涨起来一大截,天刚蒙蒙亮,看得不太清楚,现在想想也是后怕。
书写人生新画卷
生活上最艰苦的就是开垦时期和管理初期那几年。到了后来橡胶树慢慢长大,开始产胶,生活里才逐渐看见了亮光。那些年里几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从原始森林的荒山荒坡到两米宽标准的橡胶地台面,从不认识橡胶树到懂得胶园“六清洁”,从没见过胶刀到“眼手脚身”四配合等等这一系列标准化胶园技术管理规程,都是每一位“云胶人”在长年累月的过程中,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精,一步步摸索出来的。
最初管理橡胶的那几年,谭志菊自己都觉得很吃力,作为一名女同志,练习磨刀、割胶都比其他男同志吃力,每天都要练习8个小时以上的树桩割胶,一天下来,精疲力尽,腰疼手酸。思想上也有很大的较劲,有时候谭志菊就在想:我就只能管理家里这几十亩胶地吗?我以后的人生还有更广阔的空间吗?那时候为了想办法增加产量,提高割胶技术,每个月公司技术队伍来生产队检查生产时,谭志菊每天挨个到每个岗位去请教,去研究不同品系的胶树,耗皮和深度控制在多少最合适;防雨帽如何安装全年的效果最好;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什么时候胶水最多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她管理的胶地亩产达到146.5公斤,远超当时公司的亩产水平。并且谭志菊有了一套成熟的割胶管理技术,开始跟着队管人员上山辅导其他员工割胶,每年还主动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割胶比武大赛。
努力的人终究会被命运眷顾。2017年通过公司层层选拔,谭志菊成功当选三队的技术辅导员,从一名一线割胶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员。在往后的日子里,谭志菊不骄不躁,把握机会,勤学苦练,积极发挥女同志认真细致的特点,主动自学各类财会知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17年间,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管理者,从一名割胶工到割胶辅导员、会计、党支部副书记,再到“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省级“劳动模范”,谭志菊的身份在变,工作岗位在变,但她对农垦橡胶事业的热爱和激情始终不变。
在谭志菊参加橡胶管理的这些年中,目睹了很多身边的人,有坚持不下来半路离开的,有自始至终守在橡胶树身边的,有因保护胶苗永远留在这片热土上的。正是这每一位“云胶人”矢志不渝地扎根坚守,才有了今天边境线上这“永不换防的坚守队伍”。
人生亦有波澜,唯有步履不息,方见海阔天空。“劳模”象征一种荣誉,也是一种精神。
对此,谭志菊感慨万端——
今天的时代,光荣属于我们劳动者,幸福属于我们劳动者,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
未来,党还要带领我们不断推进共同富裕,共建强国,前方还有更多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等待我们广大劳动者去拼搏、去奋斗;
我们劳动人民和广大劳动群众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奋斗,继续用不怕苦,不怕累的“农垦精神”,脚踏实地,勤恳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胡传玉 郭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