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加快构建“1+6+N”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3-09-13 13:26: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刘逸泽 | 责任编辑:赵茜

昨日,笔者从中山市委政法委获悉,中山市持续贯彻落实全省多元共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新时代广东“枫桥经验”现场会精神,主动适应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新形势新变化,深化“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加快推动“1+6+N”工作体系建设落地见效,积极打造“枫桥经验”中山样板。

项目化创建 紧贴民情优服务

根据近年来“劳动争议、金融消费、房地产和物业”等领域矛盾纠纷多发形势,中山市针对性开展项目化试点。“调解超市”“同心网”“庭所共建”以及上个月底才在东区街道挂牌的“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都是项目化试点的具体体现。

“调解超市”是全国首创“两级三家法院”集约诉讼服务模式,将诉讼服务中心“搬出”法院大楼,“开进”市行政服务中心。此举一方面实现了法院资源与政府资源横向集约,改变以往群众因手续不齐全多跑腿的不便。另一方面实现了两级法院内部资源纵向集约,设一个导诉台、一个收费窗口、一条服务热线,实现两级法院现场联动处理管辖等事项。

中山市法院系统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134名人员常驻、20个服务窗口、2100平方米面积的“中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和调解超市”,同时与全市17个单位共建多元解纷机制,在全市23个镇街设立100个诉前联调工作站,建立一支350名专、兼职调解员的队伍。协调市公安局、司法局、市总工会、人民银行中山中心支行、银保监局、律师协会等单位组建5家专业调解工作室。推行“立+调+裁”工作法,实现矛盾纠纷集中立案、集中调解、集中速裁,“一站式”引导群众调解涉诉矛盾纠纷。立案窗口工作人员接收起诉状进行甄别,引导当事人选择诉前多元解纷方式,将适宜调解的纠纷移交一站式“调解超市”。调解员快速联系双方当事人组织调解,30天内调解结案,达成调解协议的可立即履行或申请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调解与司法确认均完全免费。调解不成的,立案后移交法官按小额速裁程序进行速裁快审。

2021年,中山中院印发《中山法院矛盾纠纷“调解超市”改革培育计划实施方案》,推进“调解超市”改革工作。随着“调解超市”不断健全,2022年,全市法院诉前多元解纷机制调处纠纷47739件,同比增长53.94%;诉前调解比57.31%,同比增长16.25%;调解成功24140件,同比增长126.5%;调解成功率50.57%,同比增长16.2%,自动履行率93.53%。

与此相呼应的是,这一年,中山的民事案件一审立案数59160件,同比下降8.79%。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49533件,同比下降1.03%,其中新收案件下降6.47%,这是中山法院受理案件数2009年-2021年连续12年增长后,首次出现案件下降拐点。

2023年1-7月,全市法院诉前成功调处纠纷38432件,调解成功22529件,调解成功率58.62%,自动履行率96.88%。民事一审立案36195件,同比下降5.26%。

image.png 

图:“调解超市”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员常驻

今年3月,为多元化推进诉源治理,一体化推动“三源共治”,中山市委政法委统筹协调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在东区、坦洲两个镇街开展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同心网”工作试点。通过成立商住小区纠纷调解委员会、设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工作室驻银行工作站、建立金融司法协同中心等模式,延伸诉源治理“毛细血管”。自今年3月启动试点以来截至7月底,市第一人民法院民商事一审收案同比下降9.4%;东区辖区各金融机构信用卡案件同比下降18.1%;坦洲人民法庭收案同比下降31.3%,其中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同比下降62%。

今年,中山市政法系统推进“庭所共建”机制,三乡、沙溪、坦洲、火炬开发区人民法庭先后与16个镇街签订协议,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两级法院287位法官对全市村(社区)挂点联络全覆盖,为群众提供矛盾化解、巡回审判、宣传普法等法律服务。推行“三官两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入网格,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

7月31日,中山市在东区街道设立的劳动争议联合调解中心挂牌,建立由综治、人社、工会、行业协会牵头的“4+X”联动调解工作模式,邀请大专院校、律师事务所等25家机构社会力量成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库”,在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提供法律意见。此项工作模式从今年3月初已经开始试点,截至7月底,东区街道涉劳动争议仲裁调撤率达60%,来访来信综合调解化解率达85%。

多元化解纷 内育外引同治理

中山市充分挖掘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潜力,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领域联调解纷机制,探索多元化解纠纷途径。中山市司法局联合市中院、市检察院、市工商联印发《关于加强涉企、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协调工作的实施方案》,聚集企业生产经营法治服务需求,建设功能完备、形式多样、运行规范、便捷高效的涉企涉商多元解纷服务平台,引导商事主体选择适当的纠纷解决方式。

在全市基层调解委员会全覆盖的基础上,中山市进一步构建涵盖知识产权、医疗卫生、交通事故、劳资纠纷、婚姻家庭、物业管理等重点领域的100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有效覆盖矛盾纠纷重点领域,通过“以案定补”调动调解员积极性。今年以来截至7月底,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调解案件4316宗、成功调解4208宗,调解成功率97.5%,涉及金额3700余万元。

据中山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公安、信访、诉讼、医疗、法律援助等领域矛盾纠纷数量繁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中山市建立“医调、访调、公调、诉调、复调、援调”六调联动机制,建立专门站点,推动调解从单边作战向协同攻坚深化。今年以来截至7月底,全市调解对接工作站共调解涉行政复议、信访、医疗等矛盾纠纷1723宗,调解成功率达98.7%。

image.png

图:江中跨界纠纷人民调解工作交流会

同时,中山市成立江中跨界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解决跨市边界群众矛盾纠纷无人调解的问题,自2022年5月成立至今共受理咨询120余宗。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广东办事处联动,为在中山市生活的港澳居民提供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服务,自2021年9月机制建立至今,协助化解涉资产租赁、邻里矛盾、财产继承等纠纷100余宗。

中山市司法局指导商会充分发挥乡情浓、乡贤多、平台宽、资源广的优势,为会员及异地务工人员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和人民调解服务,有效防止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建立涉企涉商多元解纷服务平台,重点调处合同纠纷、民间借贷、财产损害赔偿、知识产权、工伤责任认定、劳资纠纷等矛盾纠纷。2022年以来截至7月底,全市成立31家商会调解组织,成功调处涉企纠纷800多起,涉及金额4000余万元。

网格化改革 夯基垒台实支撑

中山市开展基层社会治理综合网格改革,实现“一张网”管理“一座城”。推动综合网格“五个一”(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张网格、一份清单)改革任务落地。中山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全市23个镇街均成立专门事业编制的网格和大数据事务中心,划分综合网格1802个,聘请专职网格员2481人,确定网格事项155项,延伸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

中山市依托综合网格调度指挥系统,推动网格事项处理和分析管理,初步实现问题处置、指挥调度、跟踪问效、绩效考核和数据共享一体化。自2022年3月系统启用以来,全市累计排查网格事件624374宗,办结622414宗,办结率99.7%。同时,加速推进省“粤平安”综合网格标准版落地,实现数据对接转换。

出台数据采集专项工作方案,加强网格内“人、地、房、组织”等要素基础信息采集,推动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目前,全市共采集“一标三实”数据450.5万条,所有数据均实现入格管理。

中山市创新开发上线“善智社区·善治联盟”小程序,通过随手拍、随手报中“赢积分”,在“平安超市”兑奖品,激活“民情前哨”“公益使者”积极性,促进邻里守望相助、城市博爱包容。截至今年7月底,“善治联盟”小程序全市注册和关注用户6.1万人,发布任务和活动1238次,平安积分参与1.3万人次,发出26.5万多积分,兑换18.8万积分商品。(中山市委政法委   刘逸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