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连县:加强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发展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3-09-14 14:59:2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筠连县委统战部 | 责任编辑:郭顶

筠连县地处川南滇东北结合部,幅员面积1256平方公里,辖7镇5乡157个行政村15个城镇社区,总人口45万人。筠连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现有少数民族乡3个,少数民族聚居村23个,拥有苗、彝、藏、回等2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6%。筠连县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拥有两个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和苗族大唢呐,近年来,筠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效显著。

image.png

杨代蓉是土生土长的筠连苗族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母亲生怕手艺失传,要她把苗家人的传统刺绣技艺学到手并且传承下去。杨代蓉也没让母亲失望,于2009年被评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杨代蓉带了上万名学生,而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二名。

image.png

苗族大唢呐流传于筠连一带,是苗族喜闻乐见的民族管乐,也是川南少见的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王中平,1985年开始学习苗族唢呐及吹打,凭借着过硬的唢呐演奏技艺,在当地很有名气,被评为筠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唢呐传承人。面对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老的吹不起了,小的才还在学,王中平担心大唢呐失传。两位传承人在民族传统技艺发展和传承中都遇到了后继人才匮乏的问题。

image.png

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筠连县积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image.png

一是建好传习阵地。在筠连县中学、县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团林、高坪、联合三个民族乡中心校建成苗族刺绣、蜡染、剪纸等传习工作室9个,展览馆5个,筠连县中学校获得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

image.png

二是开设传承课程。针对不同学校和学生群体不同特点,将筠连独有的苗族刺绣、大唢呐、蜡染、书法剪纸、芦笙歌舞、民族体育蹴球等10余种课程融入课后服务,每年开设课程1500余课次(堂次)。

image.png

三是组建文化社团。组建苗学会、芦笙协会、苗绣协会、苗族文化传承协会等社团,吸纳各族学生加入社团参加传习活动,利用节庆日开展文艺表演活动,连续举办“苗岭新年”等晚会,其中竹竿舞、迎宾歌舞、芦笙演奏等多次参加全县大型活动表演。截至目前已有10个民族的学生1000余人加入民族文化社团。

image.png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连续举办17期少数民族文化培训班,培训民族文化骨干700余人;深入开展苗族刺绣、苗族大唢呐等“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等活动,展示传承“非遗”文化;举办民族手工艺服饰技艺培训班,为发展壮大民族服饰产业培养骨干人才。

image.png

五是打造南丝绸之路不夜城。采取“文化活化+沉浸夜游+商业激活”的载现形式,在巡司场镇800米长街布局具有筠连27个民族文化特色的商亭,充分展示本地民族文化。将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南丝绸之路不夜城建设,实现民族文化、创意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助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筠连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