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立项,科研升级,精英严选,“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强势发布!

发布时间:2023-10-09 09:31:1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赵茜

2023年7月,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正式发布《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原“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该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Neoscholar研究中心共同实施。项目旨在以成规模、成体系引进海外顶尖教授和研究课题,构建全学科的尖端人才的科研训练体系,提高我高校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水平,推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杨振斌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关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既是中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方向,也是一流大学肩负的时代使命。作为一个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一直积极推进开放办学,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应对全球变革的挑战,同时也在探索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径。”

宗瓦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任务。当今世界面临着多重复杂的发展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团结合作。全球大学只有建立更加紧密牢固的伙伴关系,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通过更加持久深入的交流合作,才能化挑战为机遇,更好地应对全球共同的挑战。”

印凯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执行院长:“未来的人类社会有许多变量因素,唯有合理的教育理念才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要从未来思考当下,加强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的广泛联系。在'引进来''走出去'下好两盘大棋的前提下,在最终目标的指引下更好形成合力,实现国际交流工作从'量'到'质',从'广泛'到'拔尖'的全面覆盖

深耕科研教育,中国唯一的大学官方科研项目

在当前科研市场日益商业化的背景下,“快餐式科研”无法提供学生真正深入体验科研学习完整过程的机会。因此,一个具备“高水平、高含金量”的科研项目应该满足官方体系认证、提供一流学术资源、严格选拔机制等基本标准。为帮助我高校学生真正适应“高质量,高难度,高阶性”的国际尖端科研训练体系,本项目设计了“科研基础拓展课程+科研实践”的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交叉融合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借鉴海外顶尖名校教授的教学经验和课题案例,构建一个高质量且跨学科的科研训练平台。

汇聚国际顶尖学术教育资源,构建全学科科研训练平台

本计划将充分发挥协会民间组织的身份优势,以国际顶尖教授个人合作为核心,旨在推动高层次课程引进、高层次学者访问和学术交流。所签约教授均为全球超一流高校前沿学术领域的知名教授,严格限制为全球综合排名前三十、美国本土综合排名前二十、英国G5高校的在职教授,或所在学院专业排名全球前三的在职教授,也包括欧美国家院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或SCI/SSCI一/二区期刊编审。

在课程设计方面,以300位教授、300门课程实现对细分研究方向和交叉研究方向的广泛覆盖。学生先跟教授上课,补充知识结构和科研经验上的不足;再跟教授科研,掌握国际前沿的课题研究经验。通过科研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理工融合、文商交叉打破学院和学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开展科研训练,旨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中研究型课程教学与创新研究能力的有机衔接,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积累沉淀,2023国内六大校区试点完美收官

2023年暑期,在国内六大校区,超过4500名学生与教授完成了为期两周的线下科研实践训练,由全球顶尖名校终身教授亲自指导拔尖学生完成特定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从教学到科研总时长三个月的指导周期内完成论文817篇,发表SCI/SSCI顶尖期刊49篇,国际顶尖会议117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本项目参考世界一流大学在研究型教育领域的理念,汇聚国际顶尖学术教育资源,整合国际一流高校的科研训练体系,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训练平台。以探索性深、挑战度高、创新性强的研究任务为教学主题,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助力中国高校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