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隧创新汇星城 湘江潮涌立潮头
发布时间:2023-11-07 13:55:5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赵茜——2023桥隧发展科技创新大会及桥隧创新成果展暨《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成功召开
11月4-6日,2023桥隧发展科技创新大会及桥隧创新成果展暨《桥梁》杂志编委会、理事会年会在湖南长沙成功召开。大会由《桥梁》杂志社联合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以“科技成就品质工程,创新驱动桥隧发展”为主题,围绕各领域工程科学的借鉴与启示、创新驱动桥隧发展、桥隧产业数智赋能、桥梁快速施工与装配化、桥梁改扩建等议题展开讨论。为交通人提供了一个传播理念、探讨技术、弘扬文化的交流平台。来自全国交通主管部门、设计、施工、设备、材料等数百家单位和企业领导、专家齐聚盛会,共同交流,为早日实现祖国的桥梁强国梦助力。
【开幕式——聚行业共识汇创新力量】
大会开幕式由《桥梁》杂志社总编杨志刚主持。杨总编首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大会的支持单位表达感谢。他说“今天,我们相聚在长沙,共同探讨桥隧科技发展,传承桥梁文化,提升桥隧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桥隧科技持续创新。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排头兵”,中国的桥隧建设者将面临更多挑战,同时也将有更多作为。”
【开幕式致辞——凝心聚力面向未来】
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原总工程师周伟;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恒;湖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蔡典维;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桥梁》杂志社理事长张喜刚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行业变革正在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和管理模式,我们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并重,以创新驱动、合力推动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周伟
“科技是强国之基,创新是进步之魂。本次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展示交通技术创新成果,深化桥隧建设和管理技术应用,致力交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必将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注入强大动力。”——罗恒
“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加强与各界的交流合作,共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推进融合创新,着力破解桥隧行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共同推动提升我国桥梁隧道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技术竞争力,为建设交通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蔡典维
“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当中,凝聚了无数桥梁人的心血和贡献,助力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南大学目前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关心和支持中南大学。中南大学一定不负使命,为我国的各行各业再作新的贡献。”——李建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交通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绿色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出和深入实施,又使中国桥梁站到新的起点上。如何抓住难得的时代发展机遇,加快构建现代化桥梁产业体系,建设桥梁强国是我们桥梁人共同需要面对的新课题。”——张喜刚
【大会报告——前沿观点智慧分享】
本次大会报告,由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原司长庞松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桥梁》杂志编委会副主任肖汝诚共同主持。
现场报告 观点提炼
邓文中: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桥梁》杂志顾问
报告题目:《美观何价(2)》
观点提炼:雕塑是艺术,艺术是无价的。桥梁是交通设施,桥梁是有价的。那么如何评价一座“可以作为交通设施的雕塑”和一座“有雕塑艺术含量的交通设施?”
黄卫:中国工程院院士、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桥梁》杂志顾问
报告题目:《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双碳技术研究与实践》
观点提炼:当前,全球碳排放形势不容乐观,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同时,我国碳排放占比已跃居世界前列。其中,在交通领域,解决公路交通碳排放难题是整个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降低公路交通领域碳排放,需要进行全方位全周期技术升级。报告通过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案例,总结桥面铺装成功经验,提出公路减碳破局关键在于材料选择。并探讨了道路交通低碳化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杨永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外籍院士,欧盟科学院院士、《桥梁》杂志顾问
报告题目:《桥梁在系列移动荷载下的内在失稳问题》
观点提炼:桥梁经常性的共振会造成过量的振动并危及桥梁的安全。报告旨在探讨一个比较不被注意、但极可能发生的桥梁共振问题,那就是单对称薄壁箱型梁桥在系列移动荷载下的内在失稳问题。重点在探讨薄壁梁的”内在失稳”(internal instability)或”颤振”(flutter),理论显示只要薄壁梁满足内在失稳条件,那么只要一个移动车载(即便是随机车流中的一个)保有的相同振频,即能造成内在失稳,让桥梁产生持续而且振幅较大的振动。当垂向共振频率和扭曲-弯曲共振频率重合时,薄壁梁本身存在一个临界长度(critical length),如果能够在设计桥梁时预先避开这个临界长度,那么内在失稳的问题是可以避免的。报告所考虑的桥梁荷载只有车辆的移动荷载,没有风力的作用。
龚晓南:中国工程院院士
报告题目:《大跨径悬索桥桩碇组合结构承载性状研究》
观点提炼:基于桩碇组合结构在国内外已有的实际工程案例,提出沉井-钻孔灌注桩复合锚碇这一新型桩碇组合结构形式,旨在结合沉井和钻孔灌注桩的优点降低工程造价及缩短施工工期。以南京仙新路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分析对象,通过开展模型试验和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了大跨径悬索桥采用桩碇组合结构的可行性及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桩碇组合结构设计方案的稳定性优于原沉井设计方案,且能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工期,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向建军: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主持全面工作)、《桥梁》杂志常务理事
报告题目:《湖南桥隧技术发展与创新》
观点提炼:报告首先介绍了湖南桥隧发展的土壤——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工程人提供了发挥专长的平台,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又锤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团队;紧接着介绍了湖南桥梁在近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和发展前沿,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赋予了桥梁人创新的动力,塑造了一座座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丰碑,引领了时代的步伐;随后介绍的湖南隧道发展,为我们展现了工程人穿山、越海、融城的雄心壮志。最后谈了几点设计感悟,将几十年的设计经验浓缩为“和”与“创”。
【桥隧创新成果展——促进合作搭建供需交流平台】
2023桥隧创新成果展与大会同期举办。本次创新成果展吸引到超百家企业参展,此次展会不仅促进了行业内外的交流,也为企业的发展搭建了供需交流平台。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应用、从智能建造到装备、材料、方案管理、施工技术等方面,全产业链展示了中国桥隧的创新技术成果。
【闭门专题会议——多项议题深入讨论】
3日,几场闭门会议首先拉开了本次大会系列活动的序幕。
1、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与美国快速桥梁施工高校交流中心(ABC—UTC)技术交流会
技术交流会通过五个主题报告,对快速施工技术、先进材料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分享国内外桥隧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成果。
2、同济桥梁教育和研究发展基金2024年评奖预备会议
为纪念同济大学前校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前理事长李国豪院士诞辰100周年,2013年创设了“同济桥梁教育和研究发展基金”,共有15家单位和5位个人向基金捐赠了500多万元经费,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由基金评奖委员会负责评奖。为了推动推荐工作,11月3日,基金评奖委员会组织召开三大奖项评奖预备会议,共同商讨2024年度三大奖项推荐和评选工作。
3、贵州·中国桥梁博物馆建设研讨会
会议系统介绍了贵州桥梁博物馆的建设理念,运营构想等内容。针对前期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和目标。
【技术参观】
6日,大会组织对目前在建的长益复线至兴联路大通道工程、望城香炉洲大桥和暮坪湘江特大桥三个在建桥梁工程进行了技术参观。
【其他精彩抢先看】
十大最美桥梁
为充分展示近年来我国桥梁的结构美与艺术美,激励全社会的审美取向,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桥梁业界工程美学的艺术思考,《桥梁》杂志社组织举办“十大最美桥梁”评选活动。经过前期的一系列评选工作,首届“十大最美桥梁”结果出炉。4日晚,颁奖典礼正式拉开大幕。
创新大赛
11月5日上午,“2023桥隧产业技术及产品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暨第八届桥隧技术及产品创新大赛”成功举办。大赛为企业界和工程界提供了一个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应用成效的专业平台。创新大赛已连续举办七届,吸引百余家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得到业内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平行分会场
此次大会,还设置了15个平行分会场。分别从检测与监测、桥梁数智发展、隧道工程技术、高速公路改扩建、快速施工、养护与管理等主题进行专题报告。报告人涵盖领导、专家、学者、一线建设人员等行业领军人物和精英。报告内容含金量十足,后续我们将对十五个平行分会场的精彩报告进行视频推送安排,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