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农业博览园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11-07 16:47:34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张静 | 责任编辑:郭顶天府农博园位于成都市新津区北部,幅员面积113平方公里,包括兴义农博、宝墩文博、安西渔博三大区域,核心区为天府农博岛,布局农博主展馆、农博酒店、融媒体中心、创新林盘、大田展区等五大板块,呈现现代乡村产业和大地建筑艺术融合相生的空间场景,是四川三农的展示窗口、博览产业兴旺的解决方案、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
天府农博园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拓展区,被授予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2022年全省农业交流合作工作突出单位,遴选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农博主展馆获2022世界结构大奖,入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乡村振兴实验室十大典型案例。
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总体情况
天府农博园遵循“不损害农民利益、不挤占农村资源、不破坏农业本底、不亏待市场主体”的理念,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互联网”,吸引带团队、带流量、带资本、带技术的平台型企业跨界到农博园发展,探索“农业+”产业复合模式,发展田园经济、林盘经济,培育壮大现代乡村产业集群。截至目前,引进途远·集趣共享农庄、58科技农业全国总部、通威·渔光一体、渔耕田等产业化项目46个,投入资金41.43亿元。
近年来,天府农博园坚持“农博引领+乡村振兴”战略主线,扎实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按照“田间地头办农博”理念,构建形成“室内展馆+室外展场+大田展区”博览创新空间,打造四川三农的展示窗口,成功举办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会场活动、全国乡村振兴“村长班”培训、第七届川台农业合作论坛等活动34场次。
典型案例做法
聚焦商贸流通。以全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活动为契机,组织园区内20余户主体参与中国乡村美食品鉴推广、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天府农博·踏秋季”等活动,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组织永辉超市、标果工厂等商贸流通企业与当地村集体、规模种养大户签订购销合同,引导种植、销售、推广当地农特产品,帮助当地销售2000吨。
开展消费帮扶。组织希望食品等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帮扶活动,通过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购买当地农户的产品与服务,共计购买当地农特产品和服务150万元。引导途远、餐饮协会等主体与当地村(社区)联合发展商超、农社、网购、直播带货等新消费业态,帮助销售农副产品1000吨。推动当地农产品在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设立专区专馆,拓宽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园区人地货与消费资源有效对接。
支持当地就业。天府农博园聚焦就业帮扶,促进当地农户增收,园区核心区所在地张河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3.3万元。通过加大本地招工力度,组织58农业、新希望集团等民营企业为当地村民提供适合就业岗位。通过开展村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开设农业种植技术等培训课程,开展村民置业技能培训12场次,指导帮助村民提升职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通过设立“就业帮扶车间”,引导彩虹集团等企业设立“就业帮扶车间”,通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定做等形式,带动当地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引导公益捐赠。引导纳爱斯等民营企业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通过公益捐赠,累计向当地村(社区)公益捐赠800万元。引导喜马拉雅等企业帮助当地完善道路、学校医院、文体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投入300万元。引导通威等企业帮助开展治理污染、景观打造等投入200万元。
提供智力支持。充分发挥“数字农博+乡村振兴”农业博览综合服务平台优势,实现“需即培、培即就”的人才培育协同新模式。园区技术力量过硬,已建成创新平台18个,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四川大学等10个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已入驻四川成都中农大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5个;已建成天府农博园智慧农业平台等产业服务体系16个,为当地村(社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已建成农博主展馆、农博酒店、农博创新中心、融媒体中心、乐享大棚、食物工坊等功能载体。落地四川成都中农大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中央党校精准扶贫实验室教学科研基地等优势平台,搭建形成乡村振兴研究院、天府希望绿领学院等实训载体。同时,打通周边高校、职校培训资源,满足乡村人才分类梯度培育需求。截至目前,培育四川省首批农业致富带头人2人,当地50余户农户成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致富带头人。
助力多方共建。引导当地村(社区)广泛开展异地结对共建行动,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其中,张河果园子社区与金牛区九里堤北路社区、金仙桥社区结对,并建立了城乡F2F生鲜直供渠道,城乡党建结对共建不断深化。同时,还加强社企党建结对,先后与新筑公司、中国银行新津支行,结对共建。通过村企联建、党建联建,激发村企发展原动力,实现乡村兴、企业兴,村级党组织强、民营企业党建强,结出双兴双强硕果。整合金融服务资源,建立群众信用数据库,搭建“农享惠”平台,在张河村村委会、农资供应站、助农取款点等布局智能服务终端,提供惠农金融贷款、金融政策宣导等服务,一键搞定乡村双创信用贷款。同时发挥新乡村产业基金、新消费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为乡村双创人才提供“投+贷+孵”全程联动金融服务。
项目成效
主导产业突出。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为农博会展、乡村旅游产业,引入58现代农业总部等头部企业,同时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和粮油、水产、果蔬高端农产品生产,当地村集体和80%以上的村民从事相关产业。园区按照“以三促二带一”的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一二三全产业链融合产业体系和创新生态链。2022年,天府农博园主导产业产值16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约为92%。
建设水平领先。园区打造了新希望、58集团、渔耕田等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落户了中农大产研院、德康农牧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拓展区;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10个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围绕四川“10+3”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
带动效应显著。园区积极推进当地“生态宜居的公园社区”建设,打造园村一体、产村融合的发展格局,已建成高标准景观农田3000亩、健康绿道100公里,配套完善的基础和公服设施,实现“农居变景点,农田变景观,农村变景区”;探索农村集体股份制改革,以“村集体+新乡村产业人+农户”投资入股成立农博张河文旅有限公司,通过引入乡村产业运营顾问和张河运营执行团队,链接餐饮、民宿、休闲、研学等消费业态,实现乡村产业在区域内的多样表达。其中,农博园集趣·共享农庄自开业以来,项目年接待量超百万人次,年综合收益达1175万元。
绿色发展良好。园区紧紧围绕绿色发展新理念,积极发展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的种养循环农业,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农田灌溉用水平均每亩减少1方水;开展农业生产建设标准体系和品牌标准建设,链接“溯源中国”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农博+乡村振兴”一站式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服务平台,完善“天府农博”品牌的商标矩阵,基本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建设标准化模式。园区已有71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追溯平台,有效开展追溯业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长效机制已基本建成。(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