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在乡道上的点点“星光”
发布时间:2023-11-08 16:12:25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黄雨露、刘超 | 责任编辑:郭顶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农村纷纷喜换新颜,在大家喜闻乐见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也开始掀起了“乡村热”。而就在这一个个朴素的镜头下,有这样一群默默坚守的“乡村守护人”被发现,黑龙江的龙兽医用30年走出“治愈之路”,也让大家的目光开始注意到身边默默付出的“他们”。
镜头聚焦到村庄路旁,好像总有那么几间小店,天不亮店主已经开始忙活,为早起读书的学生照亮雾气朦胧的上学路,傍晚农忙回家,小店的门依旧敞开,店内的灯光明亮且执着,与归家的邻里相互问候。这些店铺有的经营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同于现在繁华街区快速“变脸”的商店,它们靠着店主的用心经营,靠着乡村邻里的口口相传,靠着空闲时间左邻右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常,在日复一日、兢兢业业的忙碌中,坚守着。位于宁乡市煤炭坝镇东山村的刘明辉食品店,就是这样一家营业二十余年的老店。二十年前,刚满二十岁的刘明辉为照顾患病父亲选择留在家乡,成为村上为数不多的几位青壮年之一,同时也开启了他的“乡村守护之路”。
经营小店,守护亲情
留在农村的刘明辉把经营小店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在这家店里,刘明辉成家生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村里大伙也常来光顾,这样一干就是二十年,小刘成了老刘,小店也成了老店。店内陈设是生锈的铁货架,货架上商品也落上了一层灰,地柜还是水泥台面,充满“年代感”。刘明辉望着这家上了“年纪”的小店,却有了烦恼,乡村建设日新月异,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他觉得应该要有所改变。
在旧模式的经营思路下,农村小店一贯秉承“多且全、杂且无序”的经营模式,从而导致店铺空间被僵尸商品占据,盈利水平下降,库存周转率低的情况,对靠着小店讨生活的刘明辉一家来说,收益下降让他们倍感压力。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刘明辉在客户经理刘超的指导下着手对店铺进行改造,优化硬件,让店铺形象焕然一新,升级软件,使用数字化店铺管理系统,让经营一目了然。这家二十年的老店在短短的几月时间内重获新生,也成为东山村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湘村636”的加盟让刘明辉的事业有了新的开始,小店重新成为一家人的“避风港”。走在村口的小路上,在傍晚昏沉的余光下,可以看见明亮整洁的店面,透明的玻璃门映出一家人的笑脸。
服务大家,守护乡情
在农村多是腿脚不便的老人和留守在家的小孩,如今已经四十岁的刘明辉仍是大家眼里的年轻人,谁家有个大事小事就都想着他能来搭把手。在刘明辉心里,被大家所需要也是他一直坚守农村的理由。过去农村交通闭塞,交通工具匮乏,刘明辉就把店里堆得满满的,“大到锅碗瓢盆,小到针线鞋袜,大家喝的酒、抽的烟一应俱全”,尽力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买到需要的物品。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逐渐成熟,网购、超市下乡的普及,大家的购买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刘明辉便开始发掘商店功能的“综合性”,以更好的方式为大家提供便捷。
最早增加的就是快递服务,不同于成熟的快递驿站,村里的快递零星不成规模,但刘明辉商店愿意做这样一个窗口,让在外地的亲人可以寄回问候和关爱,在家的老人也能为子女寄去几件“家乡的味道”。然后是代缴话费、办理宽带,交水电、查社保等等,村里大家也习惯了村口有家“百事通”。老人们说“年纪大了就怕遇到不懂不会的慌了神,现在知道去那里问,心安了不少嘞。”
润物无声,守护初心
开店这么多年,刘明辉不是没考虑出去打工,但心里总有牵挂让他犹豫。平时刘明辉有个习惯,检查手机电量和开启手机声音,因为这是村里的几位独居老人最常呼叫的电话。村里的贺嗲身体虚弱,大部分时间只能卧病在床,平时也只能吃点粥、牛奶等流食充饥。他最常打的就是刘明辉的电话,有时是要两瓶八宝粥,有时是换个灯泡,有时是药吃完了……老人的一个个电话和细细碎碎的需要让刘明辉在这条路上坚持了许多年。每次接到电话,刘明辉总会骑上自己的老式摩托急匆匆的赶去,这些商品或许连油费都赚不到,但他仍然身体力行、日复一日的在乡道上奔驰着,晃动的车灯在夜里就如同点点“星光”闪烁。
对待乡亲邻里,刘明辉总是“润物无声”地提供帮助,细水长流般展示善意,他没有像龙兽医那样牲畜“圣手”的能力,他做的事很平凡,这样的老店在农村还有很多,他们就像一根根“毛细血管”深入千家万户,连接着人与人、人与家乡之间的温暖,温暖着大家的日常生活。(通讯员 黄雨露、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