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实践课堂”“火车头奖章”获得者赵振宇授课工作日常

发布时间:2023-11-10 17:33:1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唐思贤 | 责任编辑:郭顶

(图为“火车头奖章”获得者赵振宇正在传授理论知识)

赵振宇有很多外号:“老赵”“骆驼工长”“清道夫”。实际上,他更习惯别人叫他“赵师傅”。

现年45岁的赵振宇是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永州工务段双峰北线路维修工区的工长。工区所在的益湛线(娄邵段)铁路是客货混跑的国家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之一“大湛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有近40趟客车、20趟满载煤炭的列车从所辖的线路上驶过。

高铁的线路养护维修是一个综合性技术工种,为了解掌握辖区线路状况,赵振宇查阅了大量工务专业书籍,作业中发现有新线路病害,就到实地利用维修天窗进行“把脉问诊”,经过长期实践,管内哪些线路平直顺畅、设备薄弱,哪些路段坡度大、曲线半径小,哪些部位是线路病害易发地段,赵振宇都心中有数,并总结出了一套道岔病害整治的方法,通过日常言传身教传授给工区的职工们。日子一久,他的称呼也渐渐地由“老赵”变成了“赵师傅”。

“桥隧相连,坡陡弯急,群山环绕,树草相迎”。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进入这里,在深山执着坚守,赵振宇将他们培育形成的“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奉献”的铁路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工区共有职工18人(新入职大学生3人),平均年龄36岁,是永州工务段少有的高铁维修标准化“男子天团”。

(图为“火车头奖章”获得者赵振宇正在传授实践知识)

“刚开始在上班的时候,身边的人都叫我‘小赵’。而今,我的外号也成了‘赵师傅’。”赵振宇笑着说道。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自然环境变不了,挖翻浆、换钢轨,改正轨距。保障好山区铁路,必须付出加倍努力。

“学徒”里的李旭涛,是今年新分过来的三名大学生之一,长相斯斯文文的他觉得能在这么人烟稀少的地方待几年,到了其他地方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有一天真离开了,想起这里不会后悔。”

另一个大学生莫粤明说,自己刚到工区的头三个月心神不定,“因为每天除了上班,就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但几个月下来,“赵师傅”的乐观、细心与豁达深深感染了莫粤明,他已经适应这份工作。每次干完活,莫粤明会开玩笑,赵振宇就像一个在户外授课的“教书先生”。

针对近几年新入路的大学生,赵振宇在工作现场办起了“实践小讲堂”,每天抽出时间,现场传授业务规章和作业标准,将自己20余年的现场经验“手把手”传授给年轻职工,他坚信,只有边学边干,才能真正学得懂、学得透,才能发挥个人价值。这10年培育时间里,赵振宇的“学徒”们不仅将工区打造成集团公司的标准化班组,而且部分“学徒”也已经蜕变为“师傅”走向了“传经授业”的岗位(4人晋升为管理岗位、2人担任工长、4人担任班长,9人获得各项技术比武名次)。

11月5日,大家的任务是对双峰北至万宝镇进行线路维修作业。当天山里飘着毛毛细雨,对他们而言,这已经习以为常。赵振宇核对完作业计划后,在与防护员确认作业条件安全后,带领工区18人开始了今天的作业。按照计划,他们将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对双峰北站2道钢轨进行打磨、轨枕螺栓涂油、改道、更换轨底胶垫等作业。“最近气温骤降,松螺栓时注意防止轨缝拉开过大。”赵振宇对正在作业的工友提醒道。

赵振宇放下近50斤重起道器,摘下手套展示手上磨出的茧子,亮出自己的“授课记录”。

凌晨6时许天窗结束,10位身着黄灰相间工服的工人,列队向着家的方向走去。已经开通的铁路上不时有满载电煤的火车驶过。听着回响在大山的鸣笛声,“赵师傅”知道,今天的课程算是结束了。(通讯员 唐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