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打造江豚文化地标 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发布时间:2023-11-17 10:52:2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郭顶湖口县以江豚保护破局,塑造江豚文化新地标和文旅融合新业态,有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效统一,走出一条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近年来,湖口县扛起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治责任,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项目引领,推动文旅融合,全力做好长江江豚保护和中国·江豚湾规划建设,助力长江江豚实现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由 1012头增长到 1249头),奋力书写长江大保护的时代答卷。2022年 12月,以湖口为代表的江西长江江豚保护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2023年 10月 23-24日,湖口县成功承办全国“看见你,守护你—— 2023年长江江豚保护日”主场系列活动。
坚持高位推动,汇聚江豚保护之志
县委、县政府把长江江豚保护作为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始终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中国·江豚湾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设立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人员常驻办公、实体运作。同时。依托南北港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在全省率先组建水产集团,统筹推进长江江豚保护、健康渔业养殖、文旅融合发展。二是率先开展试点。2017年 6月,成立全国首个保护江豚协助巡护示范点,对 24公里长江岸线和 30公里鄱阳湖岸线进行巡护,让“捕鱼人”变身为“护渔员”,累计观察记录江豚 4000余头(次)、救护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 50余次;2020年 1月,在全国率先开展长江、鄱阳湖重点水域禁捕退捕试点工作,全县渔民实现全员退出、捕捞证全数注销、渔船全部处置、渔具全面回收、社保全员覆盖,并整合农业农村、水利、长航公安等部门执法力量,组建水上联合执法大队,探索“三联三共”模式(组织联建、资源共享,事务联商、案情共议,执法联动、水域共治)。三是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借力融资平台、引入社会资本等多渠道,筹集长江江豚保护资金,投入近3亿元推进了中国·江豚湾项目规划建设、公共服务配套及基础设施改造,全面启动南北港水域水环境治理。
强化项目引领,彰显江豚保护之力
全力推进中国·江豚湾项目规划建设,做到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一是成功获取批复。2022年 9月,省农业农村厅批复同意在湖口县南北港生态区建设“江西湖口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为湖口县打造中国·江豚湾,致力建设全国一流的长江江豚繁育先行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示范区提供了建设依据和创建平台。二是科学编制规划。依托“江湖两色,石钟千年”城市历史文脉,立足“山江湖”生态资源禀赋、地理坐标特征、江豚洄游通道,精心编制覆盖 150平方公里的中国·江豚湾总体规划,其中重点规划建设 50平方公里的 3个区域,分为南北港江豚保护救助区、沿江沿湖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区、沿江沿湖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全力推进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渔文化传承保护中心、南北港候鸟湿地等项目建设。三是建设主题场馆。建成 2.2万平方米的全国首家综合性淡水鱼类展示馆,馆内主要展示长江和鄱阳湖流域特有鱼类物种 120余种、近 12000个(尾)生物及珍稀物种标本,打造成集水生生物保护、科研科普、远程教学、生态研学、康养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同时,加速推进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建设,今年 2月从鄱阳湖松门山迁入南北港保护基地的 2头雄性长江江豚,生活状态良好,未来规划可饲养 64头。
推动文旅融合,放大江豚保护之效
把中国·江豚湾作为湖口文旅新地标,发展旅游产业,丰富旅游业态,提高旅游品质,今年元旦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 20万余人次,全力争创江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一是构建多维格局。加快形成“一核、三目的地、多业态”发展格局,“一核”即以江豚元素为核心打造江豚IP;“三目的地”即把中国·江豚湾建设成自然观察目的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研学教育目的地;“多业态”即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二是丰富主题活动。今年以来,湖口县坚持以“缤纷湖口”为引领,统筹实施文旅消费系列活动,成功举办醉美中国·江豚湾“鄱湖竞渡”龙舟赛和中法俄、中日韩青少年“守护共同家园”交流活动。联合深圳环球数码、江西文演集团投拍以江豚保护为主题的动漫电影——《江豚·风时舞》,将于 2024年 1月在全国影院上映。8月 20日成功举办江西湖口 2023首届“鄱阳湖之夜·江豚音乐节”。三是提高服务品质。成立文旅协会,出台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十条”硬措施,发放奖补资金 500余万元。完成中国·江豚湾停车场、民宿餐饮、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先后开发 100多种与江豚元素有关的文创产品。着力开展景区员工服务提升培训工作,规范服务、礼仪和着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