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凤翔区青春驿站|织女益家——农村低收入妇女非遗传承和脱贫致富赋能|获陕西省2022年度社会工作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23-11-21 13:39:5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宝鸡市凤翔区青春驿站 | 责任编辑:赵茜赤城诠释初心I实干践行使命
2020年12月,宝鸡市凤翔区青春驿站组建非遗文化志愿者团队开展织女益家志愿服务项目,以非遗传承+居家就业+志愿助力模式,培训凤翔区农村低收入中青年妇女400名为手织布艺人,传承非遗文化,实现居家增收,保障家庭亲情延续,助力乡村振兴。
项目实施
1、开展手织布制作等技艺培训,技艺赋能实现增收
邀请民间工艺人为带头人,8名社会工作者为培训师,为农村低收入妇女开展相关手工技艺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招募200名周边农村居家妇女学习手织布技艺和民俗工艺品制作。建立了一套系统的传统手织布制作技艺传承机制,促进技术学习向技术实践转化。“培训与传承”机制双向联动,保有凤翔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在地优势特色产业。
2、孵化“织女益家”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农村妇女参与乡村振兴实践
通过前期技能提升,将合作社打造为情感凝聚与公益服务场所,开展月度亲情融合类公益活动,和谐家庭关系,增进邻里感情,奠定乡村文明建设基础。
3、依托合作社及现有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推动农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赋能
围绕非遗文创产品开发销售建立了涵盖产品设计、制作、包装与经销的“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开发手织布服装25个款式、休闲包、床品四件套等本土特色化手织布系列产品,用文化推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经济效能,推动农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
4、依托合作社项目建构支持系统,促进乡村振兴,凝聚乡村文化赋能
“居家就业”的便利和收入增加使在家妇女能安心操持家务、照顾老人孩童,稳固家庭关系基础。在“榜样”力量带动下,在外务工妇女返乡加入手织布生产,实现吸引农村妇女返乡就业、创业,帮助200余名妇女增能增收。
总结评估
(一)受益人成效评估
1、受益人实际效益提升,保障乡村振兴总体深化进程
目标妇女群体200余人及其家庭作为受益人通过手工艺品制作所得工资性收入及产品营销利润总和较其务工收入,从年平均收入2000元增至近6000元,增幅近100%。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实践。
2、增能目标群体,练就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排头兵。
通过学习手织布技艺,受益人大多熟练掌握手织布技术,产品成品率达到99%余,丰富自身技能,营造稳定工作环境,获得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提高自身社会活动能力,形成一支本领过硬的乡村产业振兴实践排头兵。
3、解决外出务工者家庭情感问题,推动乡村振兴“三风”建设。
“将外出务工者留在当地”,建立“在地困难女性及其家庭互助合作机制”,解决外出务工所产生的空间间隔性情感问题,减少分离性家庭矛盾,缓解代际隔阂,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二)项目依托推动当地产业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评估
1、建立手工技艺培训及技能技术就地转化生产对接机制。已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汇聚培养相关人才,提高村庄适应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推动保障乡村振兴,增强该村内生发展动力。
2、以“培训+岗位建设”联动模式建立手织布制作技艺系统传承机制。以机制建设保障优秀文化传承,为当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提供文化系脉与持续动力。
3、以“手织布”合作为主轴建设综合促进平台。建立较为系统且可实际运作的互助支持网络,为留守儿童抚养及留守老人赡养提供相适社会支持。搭建在地互助网络,营造“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文化氛围,传承乡村优秀文化,提供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专业反思
1、社会工作者对东白村及周边村组产业振兴的介入服务,紧紧抓住产业振兴这一主线,同时兼顾乡村社会动员以及乡村治理等多方面发展,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紧紧抓住乡村经济主线,针对东白村及周边村组产业单一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等问题,从培训、拓展产业、品牌营销三维度出发,创新调整心理振兴、居家就业增收、拓展赋能等实际需求开展案例。
3、兼顾乡村动员以及乡村治理等多方面发展,动员村民参与乡村社区产业振兴事务,增强其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利于社区互帮互助氛围的形成与营造,构建和谐幸福社区。(宝鸡市凤翔区青春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