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党建+”引领工程,深入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发布时间:2023-11-22 16:29:09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梁精华、熊艳 | 责任编辑:赵茜

桂林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对标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双创工作的任务标准,聚焦党建工作和事业发展“双螺旋上升”工作目标,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建设,通过高水平理论学习、高站位育人理念、高标准履责担当,助推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以高水平理论学习夯实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是上好“必修课”。学院党委实施“个人自学、集中领学、研讨共学”的“三学”模式,提高师生及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院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研讨、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案例,通过定期汇编,组成案例集1部,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百佳案例”。

二是当好“领头雁”。学院党委创新团队“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党员教学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培育党员教师,发挥育人合力上持续发力,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会、授课比赛、教案评选等活动,形成“课程思政”育人良好氛围。党员及方华、吕奕菊分别荣获首届、第二届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十佳授课教师”荣誉,《化工热力学》被认定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是打好“组合拳”。学院党委注重搭建有效学习教育载体,依托学院“GUT桂工花生米”公众号,打造线上“微党课”的“指尖课堂”,创新开展“红色观影”“红色研学”等系列活动,帮助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学理论,唱好“主旋律”,引领思想提升。

二、以高站位育人理念凝聚立德树人的坚强合力

学院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理念,探索打造专业特色鲜明的党建服务育人新格局,引导教师党员坚定立德树人初心,切实身先示范。

一是党建育人有合力。学院党委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以德施教,形成“党员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育人合力,鼓励学院党委领导班子进班级,鼓励学院党员教师担任班主任;组建“专业教师-优秀学长组-困难生”学业互助小组,面向学业困难学生深入开展学业帮扶指导,定期交流学习,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因材施教,建立常态化服务育人机制。

二是党建育人有新意。学院党委创新开展“化生青语”系列特色活动和“从教三十年、二十年、十五年、十年教师”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就业工作突出贡献者的系列表彰活动,以活动多元化实现师生交流多样化、常态化,进一步提升学生认同感、归属感和教师职业幸福感。

三、以高标准履责担当投身区域经济的发展实践

学院党委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党建+社会服务”融合模式,特别是把“做有用的科研”作为科学研究的着力点和关键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耕广西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广西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化学化工产业等领域,为全面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党建助推产能升级。学院党员教师科研团队创新突破高性能稀土铝合金材料制备工艺关键技术壁垒,创新了从特殊物性稀土化合物制备、稀土铝中间合金制备到稀土改性高强高导热铸造铝合金及稀土改性高强高韧耐蚀形变铝合金制备加工的关键技术并实现投产应用,该技术转让合同金额达2800万元。

二是党建助推产教融合。学院党委联合广西中恒集团、广西强寿药业、桂林万禾农产品有限公司,打通产学研“最后一公里”,为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提升提供支撑与保障。近五年,学院党员教师获得国家重大项目课题、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区域创新联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4项,到位科研总经费超1亿元。

三是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与乡村振兴,学院党委、党支部、党员与灌阳三树村、东阳村及大源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多次到贫困户家中实地协助解决困难。学院党委组织党员教师筹集资金300万,在灌阳三树村等三个扶贫村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大约5000村民受益。生物工程教工党支部联系桂林万和农业生态有限公司对东阳村百香果产业进行指导和帮扶,给贫困户提供果苗3000余株,进村技术帮扶6次,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书记李学来担任灌阳县大源村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和“生力军”作用,聚焦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提档升级,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学院党委及党员同志相关事迹获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广西日报、广西卫视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梁精华、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