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启胡杨精神,涵养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3-11-27 16:58:11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徐玮嘉、许丹荔 | 责任编辑:郭顶

胡杨,又叫作“胡桐”,在维吾尔语里叫做“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它静默而又顽强、苍劲却不荒凉,哪怕枝干崩裂,依然屹立不倒。根植于广袤的新疆,它延续着井冈山的基因,流淌着南泥湾的血脉,承载着的新疆与兵团的历史,诠释着自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在教育场域,如何承启胡杨精神以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时代新人,要积极推动铸牢思政课堂的“主阵地”、建强队伍组织的“主桥梁”、营造校园氛围的“主渠道”、唱响精神文化的“主旋律”四方面的建设,发挥胡杨精神在新时代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价值与功能。

铸牢思政课堂的“主阵地”以培根,鼓励青少年做坚定不移的信仰者。以思政课达到承启胡杨精神、涵养时代新人的教育效果,一是在基础上强推进,在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有的放矢、接茬开展,将胡杨精神融入和贯通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二是在过程中促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推动胡杨精神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挖掘胡杨精神与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的关联性,阐释当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联动效应。三是在内容上讲透彻,一方面,要讲清、讲准,将新疆与兵团的发展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脉络之中,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价值性与知识性的贯通,讲述胡杨精神所展现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另一方面是要讲深、讲好,诠释胡杨精神的时代价值,阐明胡杨精神非凡的力量,其中蕴蓄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又彰显了新疆与兵团人民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高尚品格。

建强队伍组织的“主桥梁”以铸魂,引导青少年做坚持不懈的践行者。承启胡杨精神、涵养时代新人,需要健全和保障师资队伍以整合资源。一是健全师资团队,保证以胡杨精神育人的全员性。除了专职教师,还可吸纳兼职教师,如博物馆工作人员、援疆工作人员、老兵、老知青以及兵团劳动模范等先进代表,共同参与到胡杨精神铸魂育人的进程之中。二是完善制度保障,保证以胡杨精神育人的全过程。形成“上下齐心、内外结合”的育人合力,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统筹协调,以现实与实现为导向,推动胡杨精神育人工作嵌入日常、落实落细。三是强化引领感召,保证以胡杨精神育人的全方位。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深化教师群体对于胡杨精神的认同和了解,将其内化为精神动力,在思想上展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在行为上展现“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价值追求,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成为“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营造校园氛围的“主渠道”以启智,勉励青少年做矢志不渝的追梦者。在校园层面承启胡杨精神、涵养时代新人,一方面,充分依托校园场所空间,发挥辐射影响示范作用。将胡杨精神体现在公共空间中,在校园道路、建筑和景观内合理展现胡杨的相关元素,在校史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文化平台开展针对性宣传,在教学研讨室、活动室和党团活动中心等场所加强相关性建设,在学校场域将胡杨精神融入青少年的生活圈,以此构建胡杨精神的育人场域。另一方面,充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品牌提升引领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能够更好地起到“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功能,让胡杨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尊重青少年主体地位,深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性,培育与打造“聚人气”“接地气”和“有生气”的品牌文化活动,以沉浸式感官为切入、从体验式的情境为引入,将胡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圈,推动青少年继承胡杨精神并将其转化为不竭的动力,以此烘托胡杨精神的教育氛围。

唱响精神文化的“主旋律”以润心,激励青少年做自强不息的奋斗者。承启胡杨精神以涵养时代新人,需要将胡杨精神融入教育文化体系,秉持以胡杨精神育人的理念,将之注于血脉、融入日常。一是在点上进行深挖,找到与胡杨精神的共鸣点。挖掘平凡人的不凡事,用身边事激励身边人,以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在潜移默化、情理交融中,有效引领青少年理解并认同胡杨精神。二是在线上加强延伸,形成与胡杨精神交融的坐标线。依托讲座活动、文艺汇演等形式,充实内容、拓展方式,提升胡杨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利用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创新理念、丰富载体,提升胡杨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的灵活性与即时性。三是在面上强化联结,深化与胡杨精神的交汇面。完善兵团域内精神成果的建设体系,丰富兵团域内精神成果的架构,让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这些意蕴深厚的红色基因得以传承发扬,内化于青少年心中、外化于青少年行动。精神所在,就是力量之根源;精神所系,就是文化之传承。

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胡杨,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其所蕴含的精神与价值,是最为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是“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件接着一件办”的艰苦奋斗,是“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自强不息、是“绿茵如毯铺戈壁,不悔青春写鸿篇”的扎根边疆,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甘于奉献。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的春天,面对新的征程,以胡杨精神融入新时代青少年教育之中,涵养并转化为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进而激励青少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自身实践,丰富与发展新时代胡杨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新内涵;用自身经历,演绎与诉说新时代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新故事。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现实要求,让青春的花朵盛开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简介:徐玮嘉、许丹荔,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兵团维稳戍边智库项目“胡杨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的价值耦合与育人意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BTZKO7);2022年度兵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兵团高校思政课讲好兵团故事叙事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TSZ202212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