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岁月在寻觅中留痕 ——记福建省清流县卷烟零售客户杨剑斌

发布时间:2023-12-01 10:51:3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罗尚喜 | 责任编辑:赵茜

2004年6月,向福建省烟草博物馆捐献清代烟作坊广告印章、清末年间烟杆、清末鼻烟壶等七件烟具。

2004年至今,向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地方捐献800多份文献资料。

在最近几年间,先后为国家捐出或提供具有较高研究参考价值的文献、文物高达400多件。

他,就是现年54岁的杨剑斌,一个有着近四十年收藏阅历、二十六年卷烟零售经历的普普通通的卷烟零售客户。

迷上收藏得乐趣。

随着杨剑斌的脚步,笔者看着他用一把长长的钥匙(锁是民国时的长锁)正在开启他的“宝贝之门”。走进房间,笔者讶然,在这个只有七八平米的简陋的房间,三个简洁的书柜整齐叠放着文献史料----有明代的清丈单(土地证)、赋税票,有不同时期的契约、老报纸、婚书、族谱,有抗战时期的歌谱、绣品等;四层的简易垫板上展示的是各个时代的实物---有带泥土气息的、有釉色条纹清晰的等。他翻了翻收藏目录,告诉笔者说,现在这里保存的还有8284份文献史料、1895件实物。

谈及为何迷上收藏,他说:“我也说不上什么原因,从小我就喜欢历史;自打懂事后,我就喜欢收集铜币、邮票什么的;上了初中,我就用家里给的零用钱向别人买一些;毕业工作后,兴趣渐浓,没有抽烟喝酒嗜好的我,用省下来的不多的工资开始进行真正的收藏,通过藏品,查书籍,知历史,不懂收藏的人是感受不到其中收藏的乐趣的。”

苦并快乐着,这是收藏人员的心声。回想自己的收藏历程,许多经历杨剑斌都难以忘记。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去长汀县河田镇看一些文献资料和拍摄一些古民居照片,在这过程中,他看上了好几件藏在农民家中的文献,除了车费,身上所带的钱都用光了。下午在一老农家拍摄时,闲聊中老农知他是清流人,便告知家中有一张清流金莲寺民国时修建该寺庙的收据。清流到长汀百把里路,民国时没车没路的,怎么会有长汀这边的收据,这对清流来说是一张很有历史意义的票据,心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没有多少思考便和老农以50元的价格成交了。此时已近傍晚,没想到的是,一天的快乐让他错过回程的班车,可当他再次伸向口袋掏钱准备去住宿时,更尴尬的事发生了,身上仅剩20元了,还要住宿、吃饭、买返程车票,他只好硬着头皮在车站旁最便宜的旅店和老板讨价还价以10元的价格住小隔间一宿,第二天恳请班车售票员先给上车到嵩溪再给钱,一个大男人在两次恳请后,终于回到家了。回想起来,杨剑斌说:“真是挺尴尬的,但想到那么有意义的票据尽是在无意中得来,真是苦中有乐。”

藏品本无价,有要钱买的、有要藏品交换的、有向亲戚要的,收藏并非易事。记得在收藏献给福建烟草博物馆的那枚“清代烟作坊广告印章”时,他先后六次骑摩托车到连城县四堡乡,和主人软磨硬缠,禁不住“纠缠”的主人看他这么有诚心,最终才肯以400元的价格卖给他。

不为赚钱,只想让文物有个好去处。

也许是对自己收藏太痴迷了,杨剑斌总是喋喋不休的讲述着他哪些宝贝的故事和担心着这些宝贝的去处。

记得我那张明代清丈单吗?也就是现在人说的土地证。那可是我最喜欢的宝贝之一了,其中的故事也挺曲折的。杨剑斌向笔者说着,那是97年的事了,那天我在乡下一个亲戚家做客,期间和主人在整理一些证件时,突然发现一张已经有点发黄破损的纸张,细看,原来是一张主人所住宅基地的明代清丈单。这可是一张极具参考价值的证件,心想:“要是就这样保存着,几年之后可能就完全没用了,不行,一定得要过来给个条件好的地方保存。”没想到的是,当他告诉主人有意要收藏这张证件时,观念陈旧的老主人说这是他家宅基地的“身份证”,硬是杨剑斌怎么说也不肯给。没办法,杨剑斌只好找到主人年轻的儿子,还是年轻人好沟通,在年轻儿子的多次沟通后,杨剑斌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这张证书,并于2004年捐献给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为这张明代清丈单找到了好去处。

砍头生意有人做,折本生意没人做,这是一些古玩者们的座右铭。然而这句话在杨剑斌身上似乎反了,从开始收藏至今,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往返省内外收集藏品,不但没有拍卖过一件藏品,而且还花了几十万元购买自己喜欢的藏品,其中无偿捐献的藏品达500多件。

起初,他心爱的妻子犯嘀咕了:“你看你,就两口子赚一点钱,要赡养老的,照顾小的,平时家里就舍不得多花一分钱,而你却用难得的一点积蓄去买哪些破铜烂铁、烂书破报,你到底还要不要这个家呀!”每每听到妻子的嘀咕,杨剑斌的心是痛的,妻子起早贪黑不都是为了这个家好过一点吗,但一想到这么多文献史料要是没人去收藏,烧的烧,毁的毁,那不是更大的历史损失吗?杨剑斌忍痛选择了后者,坚持收藏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开导妻子。2004年,两位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到清流拜访他时,他心爱的妻子备受感动,已经开始默默接受了丈夫的收藏之爱好。今年,他的妻子在老家还为他贡献了一个鼻烟壶呢,看着这个鼻烟壶,杨剑斌的心的宽慰的,无与言语的他轻抚妻子的肩膀说,谢谢。

结缘烟草,收藏之梦有了延续

收藏之路并非一路彩虹。首先遇到的困难便是资金缺乏,96年国庆那天,由于企业效益不好,他从原单位下岗了,生活顿时没了来源,更谈不上收藏了。直到1997年3月份,他在别人的介绍下,东拼西凑了2000余元,批发了一些日用品,从其它商店购买了几条比批发价略高一点的低档烟,一间几乎是没有货物的小卖店开张了。打小不抽烟的他第一次和“烟”离得这么近。

“没有烟草,就没有我今天的收藏”。杨剑斌认真的告诉笔者说。

“一路走来,经历了卷烟销售从网点批发、免费电话订货到网上订货送货上门,以及数智便民驿站等服务方式的变迁;感受着网络时代新农网、新零售、新商盟等电子商务现代流通运行模式的便利;见证着烟草改革发展和卷烟市场维护由乱到治、由弱到强、由管理转型服务的发展历程,他们这群人真的是时时刻刻都在维护着零售户的利益,维护着消费者利益。”杨剑斌接着说道。

在烟草公司的贴心服务下,由于杨剑斌诚实守信、经营有方,他得到越来越多的“回头客“,卷烟经营业务也越做越好,营业额一直位于全县上游水平,利润从原来每月2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每月大几千元,占了店里总利润的50%以上。

临行前,杨剑斌告诉笔者,在经营卷烟的二十多年里,他切身感受着烟草人热心、贴心的服务,是烟草给了他一个稳定的职业、稳定的收入,让他的收藏之梦得以延续,让他实现儿时的梦想有了资金保障,同时他也希望笔者为他转告他的真诚的祝愿----愿烟草事业蒸蒸日上,愿烟草人快乐健康。

笔者后记:如果每一件藏品都是一个故事,那么收集藏品的人,就是收集故事的人,这些收集故事的人,身后都有不同寻常的为收集“故事”的故事。他们用着不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着藏品的故事,传递着自己身后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那一份对爱好的执着,看到了他们错过的遗憾,获得的快乐……(罗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