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智能建造注入创新动力助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3-12-12 13:20:5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刘嫦娥 王珊 陈树 刘芸帆 | 责任编辑:郭顶

智能建造是数字技术赋能工程设计、生产制造、运输物流、施工装配、可视运维全过程,打造的一个新业态、新产业链。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既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培育经济增长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有力举措。以我省省会长沙市为例,作为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目前长沙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产业初具规模。2021年全市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新开工建筑面积为1190.6万平方米,占新开工总建筑面积35.2%,实现产值破千亿、面积超千万的“双过千”目标,走在全国前列。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达400余家,在全国布局的部品部件生产制造基地170多个,率先开展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智能建造平台试点和施工图BIM审查试点,拥有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中联重科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形成10个以上智能建造产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智能建造产业将实现产值破2000亿元,到2030年突破3000亿元,到2035年成为国家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工业化中心城市、典范城市。目前,“创新”“转型”“融合”“人才”已成为智能建造的发展主旋律。因此,加强全流程智慧创新、加快产业链联动协同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创新,是推动我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今年来,通过前往相关省直部门、建筑企业及部分高校调研发现,虽然目前我省在智能建造领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但仍存在技术欠缺,各建筑企业之间缺乏联动以及缺乏高素质智能建造人才等问题,制约了智能建造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促进建筑生产装配全流程智能化

打造技术高地,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智能建造作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与施工现场深度融合的产物,对推动建筑产业实现智慧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政府需加快部品部件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化装备和建筑机器人,在装配式建筑工厂打造“机器代人”的应用场景,推动建立智能建筑基地;在钢筋制作安装、模板安拆、混凝土浇筑等现场施工环节,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另一方面,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建设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发面向建筑领域的应用程序。加快智能建造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培育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围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构建先进适用的智能建造及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

建设示范工地,建构质量保障。高质量发展是建筑行业的“关键词”,建设高品质的建筑、实现提质增效是一切科技创新追求的目标导向。政府以及有关单位要遵照智能化产业运行的基本定律,编制出对应的法规以及产业政策,来对市场展开指导与规范,使智能建造项目的作业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加速编制有关的规程与规范。要求施工人员学习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技术,并将其体现在施工过程之中,以此为智能建造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建筑企业应加强专业施工队伍的建设,因为施工人员是建筑工程实施的主体,施工人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会造成直接影响。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促使其可以熟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大数据分析体系,对建筑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建立智慧监管平台,提升监管效能。政府与时俱进,采用“监管+互联网”工作模式。首先,利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远程生产指挥调度,起重设备管理、监控远程抽查、安监巡查等监管工作,发现问题立即责令整改,确保小问题不过时、大问题不过夜。其次,开发手机移动监督APP,可在工地现场直接签字开单,相关数据同步推送到监管系统,实现质安监整体业务线上化。最后,构建BIM监管平台,涵盖工程全生命周期全过程、各参建方、全业务多元数据,可被计算机组织、传输、分析、管理、持续利用,可实现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和动态管理,加快项目进度,控制建设风险,提高工程建设数字化管控水平和管理能力。

加强产业链“联动”创新

强化三方合作联动,激活协同发展的合作能量。一方面,政府应加大智能建造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基础前沿问题的研究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布局,探索多元化的财政投入方式,完善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提升研发经费投入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切实增强智能建造基础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建立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体系。激发建筑施工企业的创新、创造活力,引导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智能建造协同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与应用。

打造智能建造生态圈,实现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一方面,政府加快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智能建造的示范性应用工程,引领广大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从而带动建筑产业链的资源优化与协同发展。将智能化建造能力转化为施工企业的资源优势,依托于智能建造系统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构建智能建造生态圈。另一方面,各企业加快多种形式的紧密合作、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核心、相关领先企业深度参与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并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建立智能建造基地。梳理已经成熟应用的智能建造相关技术,定期发布成熟技术目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如2023年10月在长沙国际“筑博会”推出的“智慧建造云平台”。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工程项目现场管理“建设、应用、评价”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可视体系。建议大力推动智能建造类的成果应用。

加强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深化产学研合作深度,助推校企互利共赢。首先,政府应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及示范性应用工程,培养一批行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建立“行业协(学)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其次,企业在智慧建筑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高校应鼓励同学积极参与企业项目,以此来提升自身技能。最后,高校需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根据“新工科”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的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实施协作培养。充分发挥学校科研优势、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利互惠,合作双赢。

重塑建筑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素质。首先,各高校应聘请人工智能、计算机、数据库等相关交叉领域的教师,以及有智能建造项目经历的企业教师,组建智能建造专业教学团队。特别是涉及前沿技术与交叉专业领域的课程时,应由多学科专业老师通力配合、共同教授,实现建筑专业与智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其次,为了更好地满足建筑企业对具备专业知识、运用智能技术、施工及管理的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加强企业工程师与建筑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完善课程内容,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使之与实践紧密结合。并且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和“成果导向”的理念,提升学生群体课堂参与度、知识覆盖面。最后,高校需加大对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投入,让他们掌握如何分析、处理复杂的工程问题,以及如何运用最先进的思想、技术和知识来实践科技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湖南工商大学 刘嫦娥 王珊 陈树 刘芸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