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至,春归有期

发布时间:2023-12-21 16:37:3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 巫保平 | 责任编辑:赵茜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冬至,这一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就在不知不觉间如期而至。冬至又俗称“冬节”“长至节”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因为在那时,外地漂泊的人都要在冬至赶回家过冬节,这也就是“年终有所归宿”。而从这天开始,阳气逐渐回升,白天开始变长,黑夜开始缩短,所以在“冬至”的黑夜之中,又蕴含着春的希望。

冬至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点,更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从其中发掘出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为冬至留下了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吟诵的诗篇,有杜甫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有董其昌的“子月风光雪后看,新阳一缕动长安”等,这些有关冬至的诗篇,不但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更潜移默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成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而冬至也是民间祭祀祖先的日子,从东汉起便有记载。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至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日益繁盛,正因为我们是有祖先、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无论在哪一个时期,祭祖对于国人来说,代表着家族血脉的传承,祭祖观念、家族和谐观念也已经深入民心。而祭祖,其真正意义所在是传承中华文化,对祖先进行祭祀,也是为了时刻提醒后人不忘根本、知恩报恩,如此看来,冬至祭祖,实际上是一种孝道的教育,也表达了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

有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民间也历来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一有趣的民谣。因此,吃饺子也是冬至一大重要食俗,对于北方来说尤其重要。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不忘其“祛寒娇耳汤”之恩留下的。在这一时节,一家人团聚一桌,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情感的交流和亲情的延续。除饺子外,全国各地在冬至的饮食习惯也各有不同。常言“九九消寒”,古时,一些文人、士大夫之流便会在冬至时节借“九”与“酒”的谐音,饮上几碟好酒,吟上几句美诗,达到“九九消寒”之意。这一习俗也同样延续至今,就如苏州的冬酿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不论饮食如何相异,都寄托了幸福安康、团圆吉祥的美好祝愿。

冬至这一天正式进入了三九天气,气候较为寒冷,人们也将这一时节视为养生的好时机。冬至三宜,说的就是宜滋补、宜保暖、宜益气。在饮食上,可以多使用一些牛肉、羊肉等温性肉类,或是淮山、板栗等养脾胃的药膳,同时注重谷、果、肉、蔬菜等合理搭配,能够更好地暖身驱寒,提高抗病能力。此外,冬至时节寒潮来袭,天气寒冷,出门时也应做好充分的保暖措施,避免风寒侵袭,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在这一时节,也有许多地方开展了冬至送温暖的活动,将人文关怀与传统节气文化相结合,把关爱或是送给职工、或是送给老人,更送给广大群众,不但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更温暖了冰冷寒冬。

尽管步入冬至,步入了一年的尾声,但这并非意味着结束,反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正如诗词所念,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已到,新春在即,万物生生不息,我们也将迎接来年的车水马龙,毕竟漫天飞雪的胜景过后,就是温暖的日头。(赣州蓉江新区潭东镇高校园区工作组  巫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