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寻甸县成功探索出稻虾生态种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3-12-29 09:52: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郭顶昆明市寻甸县扶持地方龙头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进行一田多用、一水多用,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成功探索出了稻虾生态种养新模式。
根据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有关数据,我国耕地面积为19.179亿亩。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其中2/3是“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人均耕地面积为1.36亩,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耕地面积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土地的单位面积产出,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进行一田多用,一水多用,是解决粮食安全,提高群众收入的最佳选择。
云南山水金源生物种苗有限公司坐落在山明水秀,气候宜人的昆明市寻甸县金源乡,是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该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技术创新,经过两年多的稻虾种养实践证明,不但经济效益可观,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大幅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而且利用公司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几乎杜绝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有效改良了被农业化肥污染的水质和农田。
据了解,该公司在寻甸县金源乡热水塘基地养殖的红螯螯虾又称澳洲淡水龙虾,原产于昆士兰西北部和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生长快,成活率高,产量高,亩产可达100—200kg。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潘晓赋研究发现,稻虾共养系统有以下5大好处:1.提高土地利用率;2.病害少——减药;3.激发了农民种粮、养虾的积极性;4.保护生态环境;5.提高了粮食的品质和效益。
他研究发现,稻虾共养可以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减少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增加红螯螯虾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提高稻米的质量。稻田中的杂草、虫子、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对水稻来说不但是废物,而且争肥,如果在稻田里放养红螯螯虾,不仅可以利用这些生物作为饵料,促进红螯螯虾的生长,消除争肥对象,而且红螯螯虾的粪便还为水稻提供优质肥料。红螯螯虾游动觅食,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加速肥料分解,促进稻谷生长,还有除草保肥的作用和灭虫增肥的作用。
红螯螯虾对农药、化肥反应敏感,所以必须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培育了虾苗喜欢的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增强了红螯螯虾的体质和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产量。在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中,红螯螯虾的排泄物以及残饵增加了稻田水体及土壤的有效养分,从而减少了肥料的投入。红螯螯虾废弃物养分可以与底部沉积物结合,然后被水稻植株利用。
稻虾共养系统有改善水质的作用,且稻虾共养系统的排水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更具环境可持续性。红螯螯虾对水稻的病虫草害也有较好的生物防治作用,能降低农药用量。稻田养殖红螯螯虾产出的稻米以及水产品均能达到较高的质量标准,符合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因此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厉宝仙、沈亚强等研究发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稻米外观品质,也有利于提高稻米综合品质,稻田养殖的红螯螯虾品质与池塘养殖的相似,部分指标如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甚至高于池塘单养模式。
“稻虾共生”技术,在产品上符合市场对优质稻米和澳洲淡水龙虾的需求,不仅杜绝了农药化肥的使用,稳定了粮食产量,生产出安全健康的原生态米,而且大幅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真正实现了生态种养、虾粮丰收的三赢局面,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是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探索。
2020年7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1号)。
这为淡水养殖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利好空间,也大幅提高了菜篮子对高原澳洲淡水龙虾的需求。据了解,云南山水金源生物种苗有限公司主打的“高原澳洲蓝龙虾”,最近两年的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不论是水、电、路,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困难,寻甸县委、政府,金源乡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都给予了我们足够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在三年疫情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扶持,我们很难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