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培养有德有知的大先生

发布时间:2023-12-29 09:52:57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李晶晶 | 责任编辑:刘生

岭南师范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以“言传身教,培养有德有知的大先生”为主题的红色教育活动,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为学生培根铸魂,。

自2020年伊始,岭南师范学院“教师语言”教学团队启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团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秉承“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文化引领、实践驱动”价值导向,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构筑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核心,课程内容优化为抓手,将教师语言知识学习与培养师范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优良品质和素养贯穿课程全过程。深度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战略高度,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意蕴,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彰显价值引领。力求在知识传授中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有德有知的大先生。

“教师语言”教学团队结合“教师语言”课程注重注重知识点、能力点和思政点的梳理;知识点先导,能力点带动,思政点落脚;夯实知识点,训练能力点,达成思政点,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换,引导学生语言规范、自然培植学生胸怀家国之情、热爱母语之心,提高学生认同小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和关爱学生的职业情怀。构建“问题式引导、沉浸式体验、合作式学习”的“三式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将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相融合,与知识传授、价值引导、能力培养相结合,并结合思政课程系统性、实践性,课程体系知识的交叉融合的特点,独创“思学用创”教学新模式。在课程思政要素融入、主题设计及具体教学过程中,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元素,把“专业课程”作为价值与科学连接的“精神中介”,把立德树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着力打造“沉浸式”和“沉浸+互融式”的特色思政课堂。

今年,岭南师范学院首次举办红色校史人物展,以“传承红色基因凝心铸魂育人”为主题,介绍了学校历史上涌现出的红色校史人物故事,勾勒出学校一脉相承的红色血脉。“教师语言”教学团队组织了师生参观校史人物展,师生们深受鼓舞和感动,表示要赓续红色血脉,坚持不懈将红色基因倾注到专业学习和应用实践具体行动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同时,教学团队让学生撰写红色校史人物展的介绍词、模拟展馆讲解员开展讲解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革命先辈精神的引领,激发岭师师生投身服务基础教育、乡村振兴、教育援藏援疆的热情,在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贡献岭师力量。

近三年来,“教师语言”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团队通过教学实践改革,构筑育人大格局推动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前进;构建改革新课堂,推进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自然融合;创新育人新方法,推行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合力课堂。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变明显,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学习成绩显著提升。教学团队成功申请了广东省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广东省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入选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多项。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语言”课程学生思政学习效果显著。突出了提升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政元素。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年轻人品德修养提升的主要阶段。主题演讲、播报和讲解实时新闻内容,能让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凸显了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思政元素。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中,选择了中国经典文学中的诗歌和散文进行朗诵,能让学生感受其中对生活真、善、美的追求,从中获得审美感受、培养审美能力,正确树立审美需要;体现了提高学生人格品质的思政元素。自然、自信、流利的表达能力,是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的最好表现。通过具有时代特色的命题说话训练,让学生用母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自信,提升了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心。同时,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项目。2023年,岭南师范学院“萤火虫”社会实践队入选“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用语言为载体、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据悉,岭南师范学院建设了一批省级一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是学校围绕“师范性、教学型,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全面落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行动,促进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有力举措。后续学校将继续聚焦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切实助力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教师教育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出贡献。(岭南师范学院 李晶晶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