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手造”茶壶,让喫茶更自在 ——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常务理事童明
发布时间:2024-01-25 13:39:48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魏建玲、苏童 | 责任编辑:赵茜童明的壶十几年前就很受爱茶人喜欢,很多圈内人都以茶桌上能有一把童明的手造创意壶而喜乐。去年11月底,笔者专程来到福建德化,采访了国家一级高级技师、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艺术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童明和他的团队,这一天,恰巧是童明的生日。
面前的童明真诚、简单、含蓄,不善言语。做起壶来思维张力爆棚,经常给人眼前一亮的惊艳。在他的茶壶作品的展室台上,各种美轮美奂技艺的壶令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问及童明老师对壶的创造灵感时,他说:“器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这是童明对壶与茶关系的哲学思考。
据了解,本来福建德化人大都做白瓷,而童明的壶既不是白瓷,也不是紫砂,童明制壶在用料上特别苛刻,从选料、制坯、定位、出水、堆釉、烧制方法等方面另辟蹊径,在人体工程学上进行了创意提升,在实用美、视觉美、人文美上实现了新突破,所以很难被模仿。他的壶有紫砂的魂又别于紫砂,在造型上有西施的韵又非西施,拿起来很轻松、舒服。
童明认为,茶与壶之间要讲缘的,像人一样,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投缘,都能做朋友。茶与壶也一样,比如绿茶用什么器,红茶用什么器,来什么样的朋友泡什么茶,体味的是那种感觉。比如“侧耳倾听”这把壶,寂静犹如“万象掠过不为所动”,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哲理,司马懿听琴的神惑。
匠人一定要有审美
童明告诉笔者,壶是有灵魂的,匠人的审美表达非常重要,茶和壶是共生相通的,有灵魂渲染是不一样的。创意如朋友,更多是不期而遇。他给笔者拿“日照金山”这把壶举例,这把壶的创意来自2019年他们一行8人去西藏,自驾车从拉萨向林芝自上往下走,夕阳西下,金光照在南迦巴瓦雪山,那一刻光芒万丈,金色涂染下的雪山更加圣洁,金色的辉映,雪山宛如众神擎月。所以,这把壶有了日照金山传递给人的震撼,有了喜马拉雅山脉与圣洁冰川苍茫壮阔的呈现,那是童明团队对天地与自然万物的敬畏,希望日照金山的幸运能驱散荆棘与黑暗。
童明告诉笔者,对壶的创意和探索一直都在路上,已经记不得多少失败才有一次成功。笔者了解到,到德化的那天,童明很长一段时间制作的10把壶,烧成时,釉水应用全部没有达到预期要求,全部黏塌在碳化硅板上。他的团队说,本来想拍个小视频,留作辛苦劳动的纪念,结果在笔者到来之前,这些壶被童明老师全部敲碎,倒入碎片堆……他说,“对自己狠,才有再创造的动力。”
“童明手造”的定位
据介绍,“童明手造”壶的底部贴标产品是相对可以量产化的,也容易发展;而创意产品不好发挥,以个人名字手签落款的每一件壶都要童明自己做,纯粹是内心对茶壶的欢喜。
德化陶瓷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童明早年是烧窑工,跟随卢明主师傅学习了窑炉制造。当时对童明影响最深的陶瓷老艺术家是陈德卿老师,他创作的陶瓷艺术品都是由童明烧制完成,他渐渐地喜欢上这个职业,至今也积累了近30年的窑炉设计和陶瓷烧成方式技术娴熟的应用,成就了童明在窑变领域的突破。
如今,童明和他的团队凭借精湛的制壶技艺,手工制作了越来越丰富的各种实用茶器皿,这也就是“童明手造”的由来。起初,“童明手造”作品是不卖的,有一个客户看上了一把壶,要买,童明说不卖。他坚持说,“真的不卖,可以送给您。”这正是“童明手造”的艺术魅力。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童明手造”作品《暮色关山》获2011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禅无所求》获第三届福建省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金奖;《壶语》获2012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奖金;《日出东海》获福建省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流金岁月》获博艺杯-喜迎党的十八大工艺美术精品展评选大赛金奖;《欢喜就好》获2013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盛世的味道》获2015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
童明始终坚信,“一茶一世界,一壶一人生,没有好不好,只有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像朋友。如钟子期、俞伯牙,遇到懂的人,能读懂壶的人,也能读懂匠人的心。”玩赏一只古朴厚重的“童明手造”茶壶,轻抚茶杯,感受手里那一份传递了千年的温润,品一品香茗,从那袅袅的茶香中,觅一刻难得的宁静,让喫茶更自在。(魏建玲、苏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