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综合执法局以“三能促三全” 全面深化县域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
发布时间:2024-03-22 08:52:06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章翠妃 | 责任编辑:赵茜新昌县综合执法局聚焦改革实战运行后半篇文章,以“增值化”改革理念为切入点,围绕“服务功能、社会职能、执法效能”,形成“三全合力”,加快推进服务监管执法一体化发展。2023年度,该局被列为省级改革揭榜制度建设试点单位,获评省级队伍规范化建设突出集体,相关做法获省领导肯定批示。七星大桥高品质示范街区、大道路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设置样板等6个项目获评省级示范项目。
一、聚焦服务功能,全链条助企
一是方式科学化。结合镇域所涉及行业领域风险特点,分类梳理并建成违章建设、僵尸车等35个高频事项“一件事”场景。各镇街依托省行政执法监管平台,通过乡镇(街道)“派单”、部门“接单”模式,开展联合检查行动538人次。根据归集的涉企检查结果,按以往行政处罚记录、整改问题数等因素分类实行不同管理标准和巡查频次的差异化监管,减少企业干扰数1860次,检查频次同比下降60%。
二是指导精准化。以12个镇街执法中队为单元,对全县范围内的企业开展“信用体检”,梳理形成“信用修复企业”动态清单。根据企业违法行为、可修复时间长短等综合因素赋予企业“绿、黄、红”三码,准确掌握上门服务时间,精准帮扶指导,形成企业信用“无感赋码”、服务“有感及时”。截至目前,已上门指导帮助41家企业成功办理83条信用修复。
三是服务主动化。紧盯企业承诺、适用事项等关键要素,主动探索助企服务机制,上门提供服务开展合规指导,闭环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如该局高新园区中队以“承诺制+联合容缺审批”办理模式,对城市管理领域中的围墙缓建、绿化缓种、临时用房缓拆等小微案件导致的项目建设滞缓难题,开展容缺审批,助力项目平均提速1个月以上。
二、聚焦社会职能,全闭环监管
一是一张清单明权责。建立“执法目录总清单+综合执法清单+专业执法清单”,发挥综合执法事项牵引作用,强化建设、生态环境等12个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综合执法(含乡镇街道)办理一般程序案件3683件,同比上升58.34%,占全县总量的57.49%,18个领域69个事项实现“首案突破”。
二是一个体系提效率。聚焦城市运行治理多且杂、覆盖范围广且散等痛点堵点,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契机,创新控违、控危、控微三大应用体系,助力实现违章建筑早拆除、危险防范广扩面、小微案件快处置。应用体系运行以来,行政执法效率同比提升 65.6%,执法争议同比下降 40%,相关做法在《浙江政务信息》刊登,并获省领导肯定批示。
三是一套标准管处罚。细化量化162部法律法规875项行政处罚事项,梳理形成176项“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事项清单,不予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上升14%。同时,建立县乡队三级法制审核体系,在全市率先制订《新昌县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操作指引》,创新制定执法标准流程,实现一个执法“标尺”量到底。
三、聚焦执法效能,全方位筑基
一是优化事项。立足执法事项双向互评机制,根据镇街发展水平差异和特色,因地制宜开展赋权事项阶梯式调整,收回在实践中证明不适宜的赋权事项,重新赋权,实现精准下放、有效承接。2023年度,全县9个赋权镇街事项平均实施率66.53%,高于省定50%目标。
二是畅通平台。健全县乡行政执法平台运行机制,畅通县乡行政执法协同指挥,打通执法监管数字应用与乡镇基层治理“四个平台”系统,通过“单元巡查—信息采集—任务分派—问题处置—核查反馈”全流程把控,实现平台事件闭环处置4.96万件,同比增长105.16%;覆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共21个领域,同比增长125%。
三是健全队伍。健全下沉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建立协作配合、执法保障、执法监督等21个保障机制,通过下沉执法力量和资源,将146人执法人员纳入村社网格,建立村(社)执法联络站67个,通过问题收集上报,闭环跟进处置进度,推进执法事项就近办理,每起案件从受理到闭环处置耗时减少1至3天。(章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