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如何践行“人工智能+”主题论坛

发布时间:2024-03-25 16:41:32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任编辑:郭顶

3月24日下午,由中关村超互联新基建创新产业联盟与铅笔道、大有科融青年志愿者公益活动部、北大软件数字人才部等联合举办的央国企如何践行“人工智能+”主题论坛在京举行,共话央国企人工智能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中关村超互联联盟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华环易数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刚,中关村超互联联盟执行秘书长、世纪互联高级总监、北大软件数字人才总监李可,中关村超互联联盟秘书长助理、智库主任张欢主题发言。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邵春堡、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总监崔献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赵邑新教授、北方数据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玉等出席论坛。来自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电科、中国电子、国家能源集团、北大软件、大有科融等央国企嘉宾参与交流互动。论坛上,发起成立中关村超互联联盟央国企人工智能专委会(筹)。

张欢从历次科技革命的视角,就央国企如何践行“人工智能+”行动,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历次科技革命都引发了能源革命,又都要依赖能源革命,这次也不例外;当前央国企要加快推进能源革命,联合地方政府和专业企业,创新能源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商业模式,推动重大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建设和运营。他总结,19世纪是化学的世纪,20世纪是物理的世纪,21世纪是数学的世纪,万物皆数的时代到来;而全球只有中国智慧中发展出象数一体的理论和应用模型,如果能够充分借鉴,将极大助力实现“换道超车”。从科技革命与大国崛起的经验看,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十分关键,央国企承担着国家中长期战略任务,要从历史和社会转型的视角,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产业布局。要从新质生产力的高度认识未来社会的形态,过去一百多年,社会生产力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发展的是工业社会,如今,新质生产力是以智能化、知识化为核心,发展的是智能社会、知识社会。一切的发展是为了人,过去围绕工业化,发展的是工厂社区,未来,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在人工智能引领下,人类将进入社区工厂社会形态,推动人的发展将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追求。因此,央国企要着力打破“算力孤岛”“数据孤岛”“信息孤岛”“知识孤岛”“人才孤岛”,面向未来社区,打造社区工厂生态系统,打造数字化产业航母,如此才能实现数字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建设与运营,构建起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李可从数据、算力、算法,人工智能三要素的视角,就央国企如何践行“人工智能+”行动,分享了自己的认识。他认为,算力、数据、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基石,数据是基础、算力是关键、算法是灵魂,三者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三生万物”不谋而合,可谓是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与逻辑在现代人工智能领域完美投射。李可谈到,大模型一画开天,人类正在走向AGI,并就当前国内主流的大模型进行了比较,指出不仅需要生成式大模型的“做诗”,更需要科学大模型的“做事”,赋能千行百业。就如何推动央国企“人工智能+”行动,他提出了未来十年三步走的设想,通信类、电子类央国企应发挥先锋军作用,协同推进算力、数据、算法的基础设施化、一体化。与此同时,发挥规模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垂类、行业模型反哺自身业务,优先在金融类、医疗类、机械类等央国企落地开花。伴随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待到应用模型成熟,AI Agent成为全能助手,文化类、媒体类央国企要发挥创意引领作用,引领超级个体全面崛起。这个过程对应传统文化可谓“一气化三清、三清生万物、万物生光辉”。就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李可建议回到人工智能诞生之初的原点和元点去思考。从原点上思考,从计算机、人工智能最底层的技术和框架开始突破,包括芯片、操作系统、计算机框架等等,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方面华为的鸿蒙系统就是突破。从元点上思考,重新思考机器如何产生与人一样的意识这个问题,秉持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华夏人文中汲取养分,不盲目堆砌算力、消耗大量能源,变“人工智能”为“人工慧能”,发展“华夏式人工慧能”,这是可持续的、有益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是引领未来的。李可就如何发展“华夏式人工慧能”提出了七个着力点,包括除了二进制、更多“进制”的引入,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与模拟量算力,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符号价值,训练出中文汉字自然语言编程的神经元网络模型,汲取古代《周髀算经》《九章算经》等算法智慧,探索人工智能意识产生的其他可能路径,寻找更绿色更可持续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避免陷入西方“大力出奇迹”的泥潭。

王刚从大模型落地的技术实践视角,结合当前国内主流模型进行了技术讲解,并就央国企如何精准发力谈了自己的看法。王刚认为,就AIGC来说,生成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生命是有灵魂的,需要形成稳定的生态,因此要考虑资源、环境与万物的和谐。大模型依靠有价值的数据供给,会有不断涌现的结果,以及不可控制的幻觉,因此需要和人类价值观对齐;创新只是手段,商业的本质在于经营,而商业的主体是人,不要被科技神话带得过了头,一切要围绕有利于人的发展进行。就央国企如何精准发力,王刚建议,央国企要有定力,避免大模型及其应用的重复建设,根据实际情况自研行业大模型;有效控制成本的关键在于更关注推理环节,而不是模型训练环节;坚持应用为导向,根据应用场景和数据情况,选好适配的大模型,尽可能降低日常运营的推理成本。一个模型就像一个人才,当前企业最好的做法,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应用,百花齐放,实现“模型济济”。

主题发言后,与会嘉宾发表了各自看法,观点精彩纷呈。

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邵春堡指出,人工智能在科技和应用上都是全新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反映。在AIGC呈现“涌现”的状况下,要清醒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充分利用中国市场规模大,场景应用多,互联网和工业体系完善的优势,鼓励科学家专注于大模型的开发,更多人才、更多企业投身到人工智能产业应用上,推动产业从信息化、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赵邑新给大家分享了人工智能在医疗和教育两个应用场景的案例,展现了人工智能在生产服务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总监崔献波强调要更加注重模型安全,提出知识产权建设意见。来自其他不同央企的与会嘉宾也分享了正在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家深切感受到,当前“人工智能+”行动已经呈现千帆竞发的态势,央国企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中关村超互联联盟副秘书长刘娜主持论坛,中关村超互联联盟副秘书长段磊磊、秘书长助理李浩等参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