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沅陵深溪口:用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4-03-29 11:02:13 | 来源:中国网 | 作者:向仁勇、全涛、瞿云 | 责任编辑:赵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湖南沅陵县深溪口便民服务中心在落实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等方面全力推进,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深溪口新画卷。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筑牢耕地数量安全防线。该中心成立抛荒整治工作组,由联村领导带队,组织村支“两委”、党员干部、片长组长邻长入村到田开展抛荒整治工作,完成抛荒整治364.42亩,新增耕地75.2亩。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耕地质量安全防线。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开展盐碱耕地治理60亩,大大提高了土地肥沃度及作物产出率。深入实施强基强技方针,筑牢粮食产量安全防线。修建5条农田基耕道,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水利灌溉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开展10余次种植技术指导,帮助村级合作社、种植大户学习优选优种技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扎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坚决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积极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大排查,由县、乡、村三级干部采取“1+3”及1人联8户的方式进行结对帮扶(联系),因户制宜制定年度帮扶(巩固)计划,开展定期走访和评估,确保不出现返贫现象。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持续加强产业帮扶。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深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助农增收,实现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村6个,30万元以上村1个。多种措施齐上阵,推进防返贫就业攻坚行动。通过引导外出务工、县内企业吸纳、村内增设公益性岗位、参加线上或线下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帮助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实现外出务工2854人,其中省外1825人,省内县外399人,县内630人(含公益性岗位90人),务工总人数较上年增加3.2%。

全面推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促进和美乡村建设

开展全域垃圾清理行动,营造干净整洁生活环境。成立人居环境整治专班,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抓手,分片分区开展垃圾清理工作,拆除乱搭乱建40余次,整治占道经营30余次,治理乱堆乱放、乱排乱倒50余次。创建环境卫生“红黑榜”,开展农户“八整洁”、“美家美妇”评比活动20余次,极大地提高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完善“门前三包”制度,明确村民责任,着力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清洁村庄环境成为自觉行动长效化保持。开展人居环境提质工作,构建宜居和美乡村。开展巩固提升、重点区域整治行动,安全有序完成空心房、危房拆除70栋、烂棚点110余处,改善村容村貌,守护住房安全。坚持“小厕所、大民生”的理念,推动农村户厕改造与管护,辖区完成改厕1200余户,2023年新建厕所180口,集镇公厕1处,有效地改善了村民如厕条件,提升村民幸福感、满足感。对公路沿线进行风貌改造提升工作,修剪沿线树木40余棵,在公路沿线播撒花种27公里,修建花坛26处1000余米、休闲广场2处、文化墙55米,极大地提升了村庄形象。开展全面动员行动,让“一时美变”成“一直美”。党员干部带头,主动“领岗认责”、积极“上岗履职”,变身人居环境整治的“先锋队”“排头兵”“主心骨,形成了“党员带头群众赞、群众跟着党员干”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全乡累计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屋场会”50余场次,动员群众1800余户,8200余人,全面清理各类垃圾50余吨。

始终坚持产业引领发展,大力建设特色农业产业

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策略。在公路沿线的隆兴村、深溪口村、卢家湾村和文家村发展特色城郊采摘经济,在隆兴村兴建集体大棚草莓基地,在山地较多的文家村种植冬桃,因纯绿色无污染,品质好口味佳,吸引县城周边上千的游客前来采摘,带动了周边农家乐发展,实现集体经济收益20余万元。在桂竹潭村种植朝天椒,发展加工产业,打造县域知名品牌“曹天椒”瓶装剁辣椒,为集体经济带来增收30余万元。因人制宜,鼓励本地能人成为创业“领头羊”。大力宣传创业扶持措施,落实小额信贷、创业低息贷等优惠政策,鼓励能人创业发展经济,带动村民就业,涌现数名种植、养殖大户,包括卢家湾村西瓜、横石村土鸡、南山新村土鸭、“生猪养殖”、龙子坪村“贡米”等。通过产业发展,直接带动脱贫户增收600余人。因时制宜,把产业兴旺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该中心将加大“光伏”、城郊休闲度假、小食品加工、休闲垂钓等新兴产业建设力度,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农业产业综合体,推动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提升产品附加值。

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共建和美新农村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配齐配强队伍。坚持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协会管理的乡村治理模式。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干部队伍,规范基层党组织规章制度,推进民事民议。聚焦基层治理效能,激发群众主动性。坚持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村寨”创建、农户“八整洁”行动、“美家美妇”评比、“乡村治理”等主题活动相互结合。推广实施“积分制”,逐步成立村级幸福协会,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开展全域文明创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制定“村规民约”,推行乡村治理“红黑榜”,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深入挖掘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开展文化下乡惠民活动和农民喜闻乐见的趣味活动,充实其精神文化生活。(向仁勇、全涛、瞿云)